“喲喲喲,這是早上又吃蜂蜜了。”
******
韋氏垂簾聽政,上官婉兒則以皇妃身份掌管內廷,并負責起草詔令,兩人配合倒也和諧。上官婉兒此時已經42歲,說是皇妃,其實也就是給個方便后宮行走的官職,故而后妃是互助的工作關系,無需爭寵。
上官婉兒文采斐然,浪漫感性,她建議擴大書館,增設學士,平日里最喜主持風雅,品評詩文,一時間詩才詞臣,廣聚門下,時有高朋滿座,高談闊論。沈七匯報來,沈夢昔第一反應竟有那便是民國太太客廳的錯覺。
受武帝耳濡目染將近三十年,上官婉兒深信女子絲毫不弱于,甚至更強于男子,她空負一腔才華與抱負,因身份限制,只能苦苦蟄伏。與韋后和安樂公主聊天中,時時提起武帝,推崇武帝行事風格,并夸贊韋后有武帝風范。
韋后效仿武帝當年,也提出一系列利民政策,比如百姓五十九歲后即可免除勞役,比如百姓一律為被父親休棄的母親服喪三年,又規定男丁二十三歲才算成丁等等,李顯一一批準。
安樂公主的夫君是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李顯與武三思既是表兄弟,又是兒女親家,武三思拿出當年討好武帝和張氏兄弟的勁頭,把李顯唬得五迷三道,對武三思信任有加,竟允許武三思隨時入宮商議政事,如果武三思有兩天沒進宮,第三天,李顯就會帶著韋后,微服去武府,有時也帶著上官婉兒。
武帝時期,武三思與上官婉兒就極其熟識,如今更是熟絡,韋后與上官婉兒常常同武三思,毫不避諱地下棋、飲酒娛樂,久而久之,李顯頭上就戴了兩頂綠帽子,但李顯萬分信任三人,自得其樂地蒙在鼓里,做著甩手皇帝。
沈夢昔聽著匯報,恨得牙根癢癢。暗想,難怪武帝十分不喜李顯,她對這個懦弱無能的三兄也喜歡不起來。
但李顯通過武三思的勢力,在兩年內相繼設計或貶或殺了張柬之等五王,對于當年五王逼宮武帝,李顯還是有著很重的心結,處置完五王,他覺得終于可以安心祭拜母親了。
而武三思和武家,再度權傾朝野,不可一世。
沈夢昔至此,徹底明白武帝的布局。——這江山,雖不姓武,但依然掌握在武家人手中!
武帝臨終時,告誡沈夢昔不要參與朝中爭斗,安心過逍遙恣意的日子,沒有人會動搖她公主的地位。這么多年,武帝從不與她討論政事,朝中也無人關注她這個愛享樂、喜歡雜學的公主。
那么,當年,武帝不立武三思為太子,是不是也是要保護武家子侄呢。武三思龜縮蟄伏,朝中所有注意力都轉到李顯身上,那些傾向于恢復李唐的世家官員也都安下心來,武家勢力得以保存。
只是武帝活得太久了,按捺不住的人還是沖出來,爭了功,奪了權。
人人都讀史,都知道皇帝愛斬功臣,卻都趨之若鶩地爭那所謂功名。就如韓國總統一樣,無一有好下場,卻依然有人輪番上陣,人人都覺得自己可以經天緯地,與眾不同。
所有的權臣,無不喜歡懦弱無主見的皇帝,就好像劉阿斗。
張柬之等五王當年覺得李顯懦弱,易于掌控,迫不及待推翻武周,扶持李顯,但是他們沒有料到這樣的皇帝,也有自己方法翻身,兩年后,五人全部落了悲慘下場。
史書上說,是韋后毒死了李顯,欲效仿武帝,再稱女帝。沈夢昔想的是,再過幾年,她就搬到長安,盯緊了韋后,起碼不讓三兄死于非命。現在看,性格決定命運,有些人,是救不活的。
沈夢昔嘆氣,讓沈七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