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平十年,天下大旱,又逢蝗災,大唐大明均有許多地區麥谷顆粒無收。
民間逐漸有了一種說法,說是女帝東征殺伐太過,如今上天降罪懲罰了。
傳言愈演愈烈,朝野也有官員上奏要求沈夢昔發布罪己詔,以減輕天罰,讓黎民免受疾苦。
沈夢昔當場拒絕了。
她已經很注意保護環境了,氣候的鍋,她可不背。
“并非大明一地干旱,你倒是去勸那李隆基先發個罪己詔給朕看看!這場戰爭,的確是朕主張發動,上天若有懲罰,朕一人頂著,與天下黎民何干?簡直無稽之談!大旱之時,不去想方設法緩解災情,賑濟災民,就只在這里鼓噪什么罪己詔!”
那官員羞惱至極,哭喊著,“陛下,臣一片丹心,都是為了大明!還請陛下三思,臣愿一死明志!只求陛下發下罪己詔,以解黎民百姓之苦啊!陛下!”
“滾!”沈夢昔拍案而起。
那官員有瞬間呆愣,隨即轉身,咬牙朝著殿中柱子撞去,被旁邊的嚴季康一把拉住,跌倒在地。兩個侍衛上前將他按伏住,不得動彈。
總有一類人,以踩著高位之人為榮,想盡辦法讓高位之人就范,要么死諫,要么以百姓社稷之名要挾。沈夢昔卻不吃這一套,當即下旨將那官員降職,派往災情最重的地區賑災,若敢再提撞柱之類的話,滅三族!
那官員神情如喪考妣,但還是乖乖去了災區。
沈夢昔大開國庫,放糧賑災。發動全民,撲殺蝗蟲,食用蝗蟲。
她親到災區,親手用網兜捕殺蝗蟲,以火烤熟,泰然食之。
自此百姓紛紛效仿,撲殺蝗蟲。蝗災很快得以控制。李隆基效仿沈夢昔,也堅持未發罪己詔,帶頭捕食蝗蟲,只是,曾被蝗蟲嚇得花容失色的皇后,知道他吃過蝗蟲后,三月不肯與他親近。
沈夢昔將武陵空間里的糧食,全部轉移到一處糧囤,由暗衛秘密重新分裝,分發往國內各處,緩解災情。
八月,干旱了四個月的大地終于普降甘霖,災情過去,謠言消失。
秋季,大明實行募兵制,嚴格招募士兵,對士兵身高、體質、文化都有嚴格要求,但相應的士兵津貼極為豐厚,幾乎可以做到一人當兵,養活全家的地步。士兵服兵役三年,即可退役,退役后可回家鄉,也可經由軍隊推薦做護衛,或者武侯之職。
所以盡管之前有天罰的謠傳,也并未影響征兵的力度。
擴張的腳步并未停駐,被大明武力震懾,靺鞨幾乎沒有一場像樣的反抗,迅速像退朝的海水一樣,退到黑水北岸。
到正平十二年,大明領土的北疆已擴至整個黑水南岸,沈夢昔將那一大片土地命名為黑龍江,并將陸行止封為英王,駐守北疆。
從山東等人口密集地區遷移三百萬人口,到黑龍江開拓荒地。紅磚的普及,煤炭的開發,使得北方的冬季不再那么難捱。陸行止出資蓋了大批半磚半土的房屋,供給開荒的百姓居住,只收極少的租金,連續住滿十年,就歸居住者所有,開荒的土地,頭三年免交征糧,家有士兵的話,免交五年征糧。
并建立兵團制,守疆軍士,拿起刀槍御敵,放下刀槍種田,只向國庫繳納象征性的糧食,其余自給自足。
士兵待遇優厚,但明軍更以軍紀嚴明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