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帝國滅亡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四大帝國為了利益,再一次爆發大戰,大宋帝國最后出局,被其他三大帝國聯手滅亡,殘余勢力南逃,在更南的方向建立新宋,史稱后宋。
而中州之地,開始變成了三國鼎立。
這樣的歷史,又持續了一百多年。
南宋滅亡一百年后,三大帝國內部問題爆發,都開始內亂起來,大唐帝國潘鎮割據,大明帝國農民起義不斷爆發,財政危機,大漢帝國世家動亂,農民起義也大規模爆發。
三大帝國都爆發內亂,故而都沒有力量入侵其他帝國。
在這樣的動亂之中,大唐帝國,大明帝國很快都滅亡了。
但大漢帝國卻意外的存活了下來。
大漢帝國末年,農民起義爆發,在這個過程之中,大漢皇子劉徹憑借鎮壓農民起義的功勞,在老皇帝死亡之后,登上了帝位,成為大漢的新皇。
初登大位的劉徹,面臨大漢帝國危險的國情,也感覺到棘手。
不過,劉徹不愧為在秦政前世地球歷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漢武大帝,在這個世界上,劉徹依然手段非凡,其成就不亞于始皇帝嬴政。
這個世界的劉徹,登上皇位之后,為了解決世家的威脅,頒布兩大政策,一個就是分封開拓令,一個就是推恩令。
分封開拓令,就是劉徹結合秦朝的軍功爵制改良的一種制度,分封,就是分封土地給那些為國立下功勛的功臣,讓他們獲得足夠的封賞,使得他們能夠更加賣力的為國立功。
不過,分封的領土是有限制的,并且受到大漢帝國的管轄,這樣的分封,只是有限制的分封,而開拓令不同,這是真正的分封制度。
開拓令規定,帝國子民任何人都有為帝國開疆辟土的權利,在這個過程之中,帝國子民開括出來的領土,只要持續一百年,將領地的收入一半交給帝國,帝國就承認其領土的私有。
一百年后,其開拓出來的領土,就歸私人所有,甚至不需要再向帝國繳納稅收,除了名義上歸屬帝國之外,完全就是獨立的王國。
這個制度一頒布,使得大漢帝國世家的矛盾,直接從內部轉向了外部,大漢帝國危機立解決,同時,大漢帝國對外開拓,使得大漢帝國面積不斷的增長,甚至吞并了混亂的大唐帝國和大明帝國,再一次完成了諸夏一統。
不過,開拓令也不是沒有后遺癥的,那就是使得大漢帝國會變成類似周朝時期那般,到時候,又會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那種諸侯林立的局面。
當然了,這僅僅是只有分封開拓令的情況下出現的局面,若是在加上推恩令,這樣的威脅就會大為減弱。
推恩令,使得那些開拓出來的領主,傳承到后來,就會慢慢的變弱,強大的領土分裂成為無數的小領土,而這些領主想要保持領地的強大,只有兩個辦法。
一個就是除非這個領主少生子嗣,或者世代單傳才行,或者每一代對外不斷的開拓,否則推恩令的存在,就會使得這些領主最后慢慢的分割成為無數的小領主,不會對中央產生威脅。
不過,少生子嗣,或者世代單傳,也不是很保險的,因為少生子嗣或者世代單傳,一旦出現意外,到時候連繼承人都沒有,領主的領土,就會被大漢帝國中央回收,這樣也不是很保險的。
所以,到后來,不斷的對外開拓,是這些領主保持強大的唯一主流方式。
劉徹再一次一統諸夏,并且讓諸夏對外不斷的開拓,其功勞甚大,被諸夏歷史成為漢武帝,和秦始皇并立,并且因為他,這個世界的諸夏主流民族,也稱為漢族。
漢武帝之后,大漢傳承無數年,到如今,經歷過數次危機,也經歷數個時代。
現代的諸夏歷史,將大漢帝國歷史分割,漢武帝一統諸夏之前的大漢帝國,稱為先漢,就和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前稱為先前是一個意思。
漢武帝一統天下,到大漢帝國滅亡,其后裔劉秀建立新的大漢帝國,這個時期,稱為西漢帝國,劉秀建立的新大漢帝國,到新的大漢帝國滅亡,如今的大漢帝國建立之前的這段時期,稱為東漢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