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I戰斗機是在1940年秋,才開始大批地進行生產,而P-26戰斗機在1935年和1936年還是比較吃香。
但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前都已經退出了第一線,全部擔任起了訓練任務;而到了1941年末美國卷入二戰之后,P-26戰斗機直接成為無人問津的飛行老古董。
因此在1937年的時候,來自美國的陳納德是真的還沒有聽過蘇軍的雅克-I戰斗機,反而美國波音公司所研制生產出來的P-26戰斗機,即使用600馬力的普-惠“黃蜂”風冷式發動機的P-26戰斗機,他卻是知道的比較清楚。
不過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雅克-I戰斗機可是在1939年蘇軍在參考了西班牙內戰和抗日戰爭的經驗后,才開始研究的。
所以陳納德不知道蘇軍在日后才能夠研制生產出來的雅克-I戰斗機,是一點也不奇怪的事情。
其實不要說雅克-I戰斗機,就算是德軍現在已經能夠生產出來的最新式的BF109戰斗機,陳納德也不一定就聽說過。
就算是聽說過了,也不一定就親眼見到過。
因為德軍現在還沒有發動全面的二戰,所以在通訊還不是很發達的1937年,不是干軍事情報工作的陳納德,沒有第一時間就掌握到各國的最新式的戰斗機,也是不足為怪的。
當宋夫人,周至柔和陳納德等大人物,帶領著華夏國新組建的波音281機隊,以及同樣是組建的P-26戰斗機的飛行隊員,來到觀看雅克-I戰斗機,以及試駕駛一下雅克-I戰斗機。
而這些飛行員則是以高志航,李桂丹,陳懷民,陳錫純,沈崇海,柳哲生,劉粹剛,周志開樂以琴,陳錫純,杜鳳瑞,鄭少愚等一眾杭州筧橋中央航校的飛行員為主心骨干,來組成隊伍前來參加雅克-I-26戰斗機的試飛。
因為根據**的情部顯示在抗戰全面爆發前夕,日軍所擁有的飛機的總數量大概是2萬架左右,而**在許浪進行捐款之前卻只是擁有不足700多架。
面對飛機數量如此懸殊的比列,所有得知如此駭人聽聞的消息的杭州筧橋中央航校的飛行員,都是日夜盼望著自己的飛行大隊能夠擁有比日軍更加先進的飛機,最好在數量上面也能夠和日軍并駕齊驅著。
當然深知國內的飛機制造業和工業落后的各個杭州筧橋中央航校飛行隊員,也是知道自己這樣的想法不切實際,癡人說夢。
但是就算不能夠擁有超越日本人的飛機,也希望能夠擁有一些能夠和日本人的飛機,進行抗衡的飛機,進行戰斗保家衛國,也是他們大眾的共同心愿之一。
只可惜一直都沒有實現過,即使陳納德的就任飛行教官之后,也是沒有實現過。
直到許浪的出現和大手筆的捐款之后,所有杭州筧橋中央航校的飛行員,包括李桂丹、高志航、劉粹剛、樂以琴這幾個被譽為華夏國空軍的“四大天王”也是在那一刻才終于有了最新式戰斗機出現的希望。
不過就算如此,也是讓陳納德拿著宋夫人從許浪捐款的一億大洋里面,抽調的一小部分金錢,花費了很多功夫和人脈關系,才終于從美國政府哪里弄來了不足20架P-26戰斗機。
雖然P-26戰斗機擁有每小時82英里的著陸速度的高度危險著陸,但是最起碼要比起駕駛意大利那些坑爹的老舊的食雀鷹轟炸機,菲亞特戰斗機,還有美國過時的霍克-2型戰斗機要好。
當然除了擁有美軍的P-26戰斗機之外,宋夫人也是進口了一大批美式霍克-3型戰斗機。
因為這是華夏空軍所進口的最新進戰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