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做的竹刺,雖然遠遠不及鐵做的銳鐵杙那么堅固,但勝在成本低廉,布置容易,明廷只要愿意,要不了幾天時間就可以用竹刺把我們毋斂縣城徹底包圍,到了魏軍兵臨城下的時候,他們要想發起攻城,就一定得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破壞我們的竹刺,給我們贏得更多利用外圍工事殺敵的時間和機會。”
“妙計!”張志連眼睛都沒眨一下,馬上就說道:“就這么辦,我們的弓弩數量太少,在守城戰中發揮不了多少殺敵作用,用竹刺來逼迫魏軍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破壞我們的外圍工事,正好可以給我們創造利用少量弓弩大量殺敵的機會!”
就這樣,采納了薛讓的建議后,張志僅僅只是一聲令下,靠著毋斂盛產的優質毛竹,沒過幾天時間,毋斂四門城下就埋滿了密密麻麻的尖銳竹樁,面向平原最容易遭到攻擊的毋斂南門城下,更是里三層外三層,就向遍地都長滿了尖銳竹刺,讓人望而生畏,也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毋斂漢軍弓弩武器遠遠不足的弱點。
張志當然不可能就此滿足,在軍隊實力還遠遠不足的情況下,張志也必須得想盡辦法提供毋斂漢軍的戰斗力,以便迎接牂柯郡兵甚至南中精銳的進攻——雖然在給張志的回信上,陳粲只提到了他會親自率軍南下平叛,但是以張志的謹慎多疑,當然得防著陳粲是在故意麻痹自己,突然請來了南中精銳參戰。
也正因為如此,在已經儲備了一定硝石的情況下,張志自然打起了火藥的主意,還靠著自己的化學基礎,很快就親自帶領著幾名毋斂工匠制造出了這個時代的首批火藥,還是配方相當合理的顆粒狀火藥,然而在如何運用火藥這上面,張志卻犯了難。
把火藥裝在陶瓷瓶子里做成原始手雷一個運用辦法,然而這種原始手雷不但威力極小,同時投擲距離過近,運用效果注定不是很好,用在戰場上與其說是殺敵傷敵,倒還不如說是嚇唬敵人。
火槍或者青銅炮當然不可能,先不說現在的工藝很難造出金屬管,時間上來不及,毋斂嚴重缺鐵缺銅的現實也注定了張志不可能打金屬槍炮的主意。
宋代的震天雷也是一個選擇,可是制造震天雷同樣需要大量生鐵,毋斂過于落后的生產技術也造不出裝火藥的鐵罐。
明代的火龍出海和一窩蜂需要大量的技術積累,同時裝方便面的瓦楞紙是否適合制造火藥噴筒,也是一個必須反復試驗才能確認的問題。
也還好,絞盡腦汁間,張志突然想到了某支著名軍隊的游擊戰利器松樹炮,馬上就讓工匠找來一根大小合適的松樹,去皮后從中間鋸開,挖出彈道,鉆出引火口,然后合上用鐵箍固定,然后再裝上火藥和尖銳石塊,以剪細并且涂過硝粉的瓦楞紙充當引線,一門在后世用來打鬼子的松樹炮,便提前一千七百多年誕生在了這個時代。
實驗是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展開,把松樹炮運送到了毋斂東面無人山林后,立上了遠近不一的一些草人充當靶子,膽小怕死的張志先是躲得遠遠的避免炸膛傷到自己,然后才讓躲在長盾后的親兵點火,對著遠處的草人開炮。
沒有炸膛,兩片半圓木箍在一起的炮身也注定了不會炸膛——當然,代價是氣密性很差,不過即便如此,一聲巨響后,在配方合理的火藥推動下,塞滿炮身的尖銳石塊還是噴射而出,把三十步內的草人打得千瘡百孔,東倒西歪,石塊的最遠射程還達到了一百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