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即便明知道漢軍的俘虜政策十分危險,可因為沒有反制手段,魏軍方面也只能是全力加強進攻,妄圖用武力直接解決這個問題。好在魏軍方面的人力優勢十分明顯,在不惜的代價全力填壕之下,到了第三天的傍晚時,魏軍還是逼迫著蜀漢降卒基本填平了漢軍的第三道護營壕溝,打開了攻壘武器直抵漢軍壘下的道路。
當然,可憐的蜀漢降卒也為此付出了極其慘重的傷亡代價,三天填壕的傷亡和第一次強攻時的傷亡加在一起,蜀漢降卒的陣亡數字直接突破了一千四百人大關,傷者更是不計其數,完全可以說是用鮮血、生命和尸骸為魏軍鋪墊出了進兵道路,蜀漢降卒也因此怨氣沖天,只不過因為魏軍勢大,還有父母妻兒都在益州本土,才不得不咬牙忍耐。
然而牽弘和田續卻依然不肯放過忍氣吞聲的蜀漢降卒,終于填平了漢軍營地南側的護營壕溝后,鑒于糧草轉運太過艱難,南中的大姓豪強也還在處于觀望階段,為了盡快取得突破和重創漢軍主力,鼓勵和逼迫南中大姓豪強獻糧助軍,魏軍在第二天就向漢軍營地發起了第二次大規模強攻,也再一次把蜀漢降卒推到了前面,逼著他們沖到第一線與漢軍自相殘殺。
很可惜,這么做的效果讓牽弘十分失望,強攻開始后,蜀漢降卒不但士氣斗志明顯不足,體力下降的情況也肉眼可見,天良未泯的杜鑫也在牽弘面前苦苦哀求,“大帥,出動我們的主力吧,蜀人降卒連續干了三天的苦活,沒有好生休息就再度上陣,不但傷亡肯定更大,攻下賊軍營地的可能也肯定更小,還是讓我們的主力上陣吧。”
考慮到盡快破營更加重要,牽弘這才十分勉強的聽從了杜鑫的勸解,極不情愿的出動了一千五百真正的魏軍士卒上陣,向依然還堅固無比的漢軍營壘發起沖鋒,在深入南中后,第一次讓真正的魏軍士卒下場拼命。
還是很可惜,漢軍的營壘實在是修得太堅固了,即便魏軍準備了數量眾多的攻營武器,體力充沛的真魏軍士卒上場助戰,可是因為漢軍將士英勇而又頑強的抵抗,魏軍當天依然還是沒能攻破漢軍營地,不得不在接近傍晚時鳴金收兵,留下滿地的尸骸和重傷員撤軍回營。
在營內高地看到魏軍走遠,張志很快就不動聲色的吩咐道:“老規矩,出營打掃戰場,能救回來的敵人傷兵,盡可能的救回來。還有,今天魏賊出動了生力軍參與攻營,營外傷兵中肯定有來自雍涼中原的魏賊士卒,發現后千萬不能虐待,讓他們和益州士卒享受同樣的待遇,讓他們回去直接在中原士卒隊伍中宣傳我們的俘虜政策。”
…………
被張志料中,營外重傷倒地和昏迷未死的魏軍士卒中,確實有著一些來自雍涼中原的真正魏軍士卒,一個叫王衡的魏軍士卒,就是其中的一員。
王衡是雍州天水郡上卦人,做為蜀漢大將軍姜維的同鄉,今年二十六歲的王衡從出生那一天開始,就一直生活在蜀漢不斷發起北伐的陰影中,也從小就被仇視蜀漢的思想洗腦,長大成人被征召入軍后,王衡又多次參與了與漢軍之間的戰斗,親手沾過蜀漢將士的鮮血,也有許多袍澤同鄉被蜀漢將士所殺,與蜀漢軍隊之間,說是有著血海深仇并不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