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太充足,也并不見得是什么好事。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成年公熊,由于食物充足,養得圓滾滾的,渾身充滿了力氣,過剩的精力無處發泄,就容易惹出事端來。
吃飽的公熊,經常在森林游蕩,不是驅逐母熊、小熊或其它動物,就是與其它公熊打上一架。而最普遍的發泄方式,就是以熊掌為武器,連續不斷地,拍斷盡可能多的樹木。
不必擔心,這些斷了的樹木,成了倒木干枯后,與那些風倒木一樣,最后都成了赫哲人或達斡爾人,取暖或煮飯的柴火。
兩個土著民族,深諳靠山吃山的道理,萬不得已,是不會砍伐活樹的。他們甚至認為,樹木與人一樣,是有生命的,他們的柴火,基本上來源于倒木或死木。
名不虛傳的熊掌,其巨大的威力,很可能是通過拍樹的方式,代代相傳,練就出來的。這與練習掌力的習武之人,以沙袋為道具,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熊壯親眼見過一只孔武有力的公棕熊,由于用掌拍樹,與林中的大公豬,發生了一場兩敗俱傷的沖突。
這只公棕熊,正處于盛年期,足有近四百公斤重,在周邊的森林中,算得上無可爭議的超級大力士了。一般情況下,森林里大小的動物,看到它望而生畏的體形,都會明智地退避三舍。
公棕熊在錯誤的時間,由于錯誤的行為,碰到了一個錯誤的對手。
當地的赫哲人,根據動物的危險性,有“一豬二熊三老虎”的說法。
形象地講,野豬就像黑旋風李逵,路見不平一聲吼,動不動就掄起雙斧亂砍;黑熊或棕熊,則像豹子頭林沖,一旦惹急了,該出手時就出手,也不是好惹的;而山大王東北虎呢,風風火火闖九洲,不輕易地惹事生非,有點像花和尚魯智深。
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動物交手,當然有看頭了。
這天,公棕熊吃飽了,選擇在榛樹林中練掌。一群母野豬和小豬崽,正在林中哼哼唧唧地撿吃榛子,野豬都熟知公熊的這個習慣,它們沒有逃走,反而不時地抬起頭來,觀看公熊力拔山兮的表演。
公熊發現自己的表演,有很多觀眾,更加來勁了,從遠到近,“啪啪啪啪”幾掌后,碗口粗的樹木,紛紛應聲而斷。
沒想到,其中一棵大榛樹,“嘩啦”一聲,向野豬群所在的方向,倒了過來。
野豬群受到驚嚇,一哄而散。
大榛樹造成的巨大聲響,也驚動了這片林子中,一只正在酣睡的大公豬。
平時,公野豬都單獨行動,只有母野豬發情時,彼此才廝守在一起。公豬的脾氣暴躁,仗著坦克一般結實的身子,手術刀一樣鋒利的大獠牙,喜歡橫沖直撞,在森林中罕逢對手。
驚醒的大公豬,差不多近三百公斤重,算得上附近的霸王豬了,它的身上,還披著厚厚的一層鎧甲。
原來,它經常在松樹上蹭癢,身上便附著一層松脂,為了防止蚊蟲叮咬,它還喜歡去淺水里滾一身泥漿,一蹭一滾之間,松脂就將泥土粘合在皮毛上了。
長此以往,一層一層的松脂和泥土,貼合在它身上,就像厚厚的鎧甲了。
這只公豬兩側腹的鎧甲,就連東北虎鋒利的爪子,也難以抓破,從而多次保護它,從東北虎的虎口脫險。
聽到大榛樹倒地的巨響后,大公豬一骨碌爬起來,睜開惺忪的眼睛,看見一群被營養豐富的橡子、榛子,滋養得皮毛油亮、豐滿性感的母豬,全都嚇得花容失色,向它這個方向跑過來。
作為這些母豬的大眾情人,它有義務提供保護。公野豬立即站起來,舒展了一下四肢,便挺著兩把長尖刀,向母豬逃跑的方向,沖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