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安史之亂”時,一生郁郁不得志的杜甫,帶著妻子兒女來到成都,在浣花溪畔搭建了一間茅草屋,一家人暫時棲身下來。
可是,在一個秋雨之夜,破敗失修的茅屋,因頂上苫蓋的茅草,下午便被大風刮走很多,雨水直接從屋頂淅瀝而下,屋里雨腳如麻。
被子淋了雨,一家人無法入睡,為了一家生計,長年漂泊在異鄉的杜甫,見妻子抽噎,兒女號哭,認為都是自己的錯,是一個不合格的丈夫和父親,感到非常內疚和自責,也不禁潸然淚下。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詩人連夜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可是,文章憎命達,理想歸理想,日子還得繼續過下去。天晴之后,杜甫帶著妻子割了一些茅草,放在屋外曬干后,趕緊找了一個專門修房子的木工師傅到家里來,好與對方談好工錢后,再修葺屋頂,以防再漏雨。
木工師傅帶著徒弟來了,站在屋子外面,看了看屋頂的茅草,根本沒有談工錢的意思,而是直接說道:“杜大人,你這屋頂上的茅草,已經朽得不能再用了,得全部更換。”
杜甫推開柴門,讓兩人進入茅屋坐坐,木工師傅在屋內看了一遍,見大名鼎鼎的詩人,一家人所棲身的地方,竟然比普通老百姓還差,不禁有點心酸。
屋頂到處都是破洞,完全不蔽風日,這是大風所致,倒還可以理解,可一張破舊的方桌,桌面已經開裂,四方各擺著一張破長凳,人坐在上面還有些搖晃,這便是吃飯和寫字共用的家具。
兩張簡易的木床上,堆滿了衣服和雜物,應該是每晚睡覺前,要將東西挪到方桌上,才能在上面躺著。
另外就是鍋碗瓢盆和裝糧的陶罐了,再也沒有其它東西。
見詩人一家的日子,也過得極為艱難,古道熱腸的師傅說道:“這樣吧,你是外鄉人,雖是當了幕僚,畢竟要養活好幾口人,過得也實在不容易,我們就不收工錢,大人負責伙食就行了!”
師傅指著屋旁邊的竹林,“我們先幫忙割些茅草,再用竹子破成捆扎茅草的篾條,然后泡在水里,當茅草曬干了,我們再來重蓋屋頂。”
杜甫和妻子聽了,忙不迭地表示感謝,師傅帶徒弟割好茅草,鋪在屋外曬著,吃了午飯后,兩人又拿著刀砍來竹子,很快就破好了篾條,泡在屋邊的小溪里后,晚飯也不吃,打過招呼后就走了。
長期在外面奔波,經常碰上熱心人,詩人還是很感動,覺得巴蜀地區雖有些閉塞,可民風淳樸,便打算多住上一些日子。
幾天過后,木工師傅帶著徒弟來了,當兩人搭梯子上了房頂,掀開舊茅草時,發現其中有很多鳥巢,兩人經常幫人修葺草房子的屋頂,早已見慣了,倒還沒有什么。
不過,兩人很快又發現,茅草有明顯被老鼠咬斷和拖走的痕跡,地面又有很多洞,老鼠將茅草拖進洞里,為了的是給幼鼠保暖和過冬用。
吃飯時,木工師傅笑著問:“杜大人,家里的老鼠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