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卿,以東山書院的學生補充浙閩之地的空缺,可有把握?”
王守仁對各方面的事情都極有信心,對朱厚照這個不確定的問題,直接回道:“這些學生文章雖不華麗,卻懂愛惜民力,在東山書院學習幾月見識了東山的發展,對朝廷將要實行的新政也持有支持態度,不妨讓他們去試試。”
朱厚照敢做這個嘗試,就是因為豹房從東山書院送來的那幾人,協助他批閱折子做的可謂是得心應手,已有一段時間,從未出現任何差錯。
“那便讓他們試試去,朝廷科舉還有段時間,浙閩之地這么多位置上不能一直空缺著。”
朱厚照支持,王守仁也顯得頗為高興,興沖沖回道:“謝陛下!”
朱厚照本就是喜歡冒險之人,現在出現了希望,他更沒有理由不支持了。
朱厚照的旨意下達后,東山書院對于此事早就傳的是沸沸揚揚了。
瞅著王守仁回來,一擁而上圍上了不少人。
這些人之所以投靠東山書院,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仕途不順,想在此獲得條出路。
當然也有人是因王守仁的名聲而來,支持王守仁格物的思想。
這些人與東山書院的一些匠人融合在一塊,在他們每次試驗之后,無論成功與否皆都記錄下來。
一段時間下來,對這些事情也增添了幾分熱愛。
突然之間,讓他們有了為官的機會,他們總是有些不甚相信。
別看王守仁在朱厚照面前信誓旦旦的保證,但面對這些人的時候卻多了幾分鄭重,叮囑道:“爾等莫要以為能夠出仕為官是一件值得慶幸之事,從此刻前便應該生起敬畏之心,敬畏爾等職責,如此才能把百姓放于心上。”
“是,我等明白了。”
“王院長,我們這些人都去入仕為官,該如何安排職位?”
問這個問題的乃是徐永豐。
徐永豐無緣爵位,在東山書院成立之后便進了書院。
在初進書院之后,是想著能在東山找些事情做,從未想過有遭一日能做了出仕的。
“書院會把浙閩之地所空缺的職位列舉出來,你們可對這些職位競選,在競選之前先對你們進行筆試,也就是一些策論性的問題,之后便是演講,這個所謂的演講便是你們參選到這個職位之后如何做,到時候會有浙閩之地的百姓對你們打分,誰的計劃得百姓支持越多,誰就有可能勝出。”
這種方式與這些書生所熟知的八股相差極大,而且由百姓選舉,更是讓他們詫異至極。
“最緊要一點,不是你們所有人都有資格出仕為官的,比試便是一場淘汰,誰若是答得一塌糊涂,直接淘汰,所以說,你們莫要太過自負,還需好生準備。”
這個選拔方式,是張浩與王守仁交流之后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