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士子再有不滿因楊廷和的事情也沒人敢搭上自己的前程。
誰若是牽扯到這個事情當中,即便是能夠僥幸保命,怕也是難以再科舉了。
為了自己的前程計,乖乖按照朝廷吩咐行事方才是最為穩妥之法。
隨著朝廷旨意下達,一時之間往東山書院報名者比比皆是。
現如今朝廷缺口雖說是不小,但凡是能在東山書院報名繼續春闈也都是從秋闈選拔上來的。
這些人好不容易從秋闈當中脫穎而出,現在卻突然要不計秋闈成績,讓所有士子都可報名繼續春闈,對那些在秋闈中落選的士子倒是個好事,可對那些在秋闈當中脫穎而出之人可就并非好事了。
科舉雖非絕對公平,但相對來講也塑造了一個公平的選拔方式。
不管如何改變,這個公平必須得讓大部分覺著是公平的。
若是不然對朝廷威望也將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其實,這些從秋闈當中脫穎而出的不少士子已有不少人參與了浙閩之地的選拔從而徹底沒有了春闈的機會。
剩下一部分有不少人還牽扯到了楊廷和等人的門生故舊當中。
畢竟楊廷和也算是當世的大儒了,能夠拜入楊廷和門下也是一個極為榮耀之事,不少士子怕也是以此為榮的。
突然牽扯進這個倒霉事情當中能夠順利脫身那就算是謝天謝地了,還哪敢指望著能夠再居官。
這些人的選擇可謂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無論如何在朱厚照在位之時他們是不可能在被重用了,這輩子能有機會做個小官也算是燒高香了。
朱厚照的旨意一出,整個東山書院可謂是熱鬧非凡。
以前的東山書院只不過是鄉野之間擺不上臺面的一個小書院而已,凡是進入這里的皆都是些科舉落選之人。
誰能想到有朝一日,東山書院竟也能擔負起為朝廷選賢與能的重任來。
這個事情既然是交于東山書院負責,而王守仁又是東山書院的院長,那這個事情自然也就實實在在的落在王守仁手中了。
王守仁從朝中辭官是因認同張浩的一些想法,從未想過有朝一日能擔此重任。
不過王守仁也并非沒有擔當之人,既然有需要他的事情,他也是能夠擔當起這個重任來的。
“你叫何名字,家住何處?”
東山書院早已入學的學生負責登記造冊,畢竟這些想要參加春闈的士子還得進入東山書院重新深造才行。
登記之后,所有的士子統一安排宿舍。
這些人家境皆都不同,有人出身貧寒,有人則出身大族長,但現在他們到了這里可都是平等身份,再沒有任何的高低上下。
相反之前進入東山書院的那些人在張浩的授意之下對他們的態度并沒好到哪里去。
這個時候對他們的態度必須得是強硬一些,如此才能讓他們認清楚自個兒有幾斤幾兩,到時才能夠乖乖的聽安排。
反正這個時候形勢嚴峻,這些士子也在擔心他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徹底被排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