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按照朱厚照的設想,將來近衛軍就主要負責對外戰爭,因而現將近衛軍的指揮、人事與后勤裝備供應大權從兵部剝離出來是目前最急切的。
組建機構倒是不難,表面上來說,朱厚照自己就可以決定,但問題是組建機構后官員的任命和在任命中可能引起的政治變動。
現在的大明在軍事上主要是文官掌管指揮,武官負責執行,內臣負責監軍,基本上是重文抑武,重制衡不重效率,朱厚照決定在近衛軍改變這種形式,提高武將地位,但是也不是說就排斥文官進入軍事系統。
畢竟按照大明現在的情況,很多文官也因為常年在邊鎮帶兵后有了帶兵經驗。
朱厚照想在近衛軍取締文武之分,本來在后世,就沒有文武之分,只有軍政之分,所以朱厚照決定從整個大明官僚體系中選擇知兵的官員進入近衛軍領導體系,不分文武,唯才是舉。
最終,馬文升兼任了總參謀部尚書一職,許進兼任了總政治部尚書,而總后勤部尚書則由戶部左侍郎王瓊兼任,總裝備部尚書則由工部尚書曾鑒兼任。
似乎一開始,整個近衛軍中央機關的領導成員依舊都是些文官。
但這也沒辦法,重文抑武現象存在了這么多年,使得大明現在真正知兵的軍事人才幾乎都是文臣,一時間,即便朱厚照想利用強權改變文官掌指揮的現象也不可能,只能慢慢來。
以后等到有了專門的軍事學堂后或許才能有專業的軍事人才負責軍事戰爭活動,而讓文武之分徹底消失。
朝臣們其實不是很理解皇帝陛下為何把禁兵與京營的軍隊改為近衛軍,而且還成立專門的領導機關來,只有朱厚照自己知道他這是要改變大明的軍事制度,并讓大明擁有一支可以進行對外擴張的強大軍隊。
成立了近衛軍的領導機關,就意味著近衛軍從上到小的機構建立基本完善,而接下來,則是要這五個領導機構開始進行各自的工作。
其中,總參謀部則是要確定近衛軍的作戰任務。
朝臣不明白現在非戰爭時期,而且近衛軍又是京畿軍隊,為何要制訂作戰任務。
但朱厚照的意思就是要讓近衛軍有作戰任務,要對外擴張,最終,朱厚照和馬文升等確立的第一個作戰任務便是收復河套。
按照大明以往的規則,決議這種軍事性質的政務自然是要內閣票擬,皇帝決斷的,但現在朱厚照改變了這種方式,而是由近衛軍總參謀部擬定作戰計劃,報請他這個皇帝批準,甚至都不經過內閣和司禮監!
但因為現在內閣和司禮監都是唯朱厚照之命是從的,因而也都沒有異議,沒有阻止朱厚照的行為,朱厚照知道大明其實很多政治制度都沒有一個成文的規定,從體統上來說,皇帝決定一切,無論何事都是皇帝自己做主。
皇帝寵信宦官時,所有權力自然歸于宦官,包括軍權。
皇帝信任內閣時,所有權力歸于內閣,包括軍權。
所以這就導致大明有時候是宦官專權有時候是文官專權。
但朱厚照現在決定把大明的政治制度以明文法律的形式確立下來,這樣也避免后世之君臣隨意轉移帝國統治權力,一會兒讓宦官專權一會兒文官專權,甚至到最后皇帝連皇權都無法保障。
為此,在讓近衛軍總參謀部擬定收復河套的作戰計劃時,他也召集在京二品以上的文武大員和御史言官召開廷議,決議制定一部《欽定憲法大綱》,主要通過法律的形式規定君上大權與臣民權利義務。
因為朱厚照還不想讓大明變成一個憲政國家,為保保障自己的皇權,他所要求制定的憲法,與后世的憲法還是有所不同,至少沒有限制君權一說,當然也沒有一味強調和解釋君權神授,只是以明文規定帝王擁有的權力與權力的分配和臣民的權利義務。
譬如,皇帝擁有大明帝國最高軍事指揮權與最高人事任命權等,以及內閣與司禮監的職權以及近衛軍與兵部所管轄的衛所兵和邊軍的職權與義務,和軍事戰爭發起的程序等。
很多朝臣們皆對此感到很新鮮,同時也覺得很有意義,也都覺得把帝國君王權力以及臣民權利義務規定清楚很有必要,對于憲法這個詞,他們也不陌生,畢竟在《國語》中便有“賞罰懲奸,國之憲法”一句,都知道憲法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