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朱厚照目的只是想提醒一下這個時代的人,西方殖民者不是可以輕視的外來勢力。
“陛下!大明遠涉重洋豈止能滅一國,當年三寶公公七下西洋,戡平沿海各番之亂不知凡幾!如今大明芷江船廠已重建,技能嫻熟之船工已有無數,無外乎再下一次西洋而已!”
這時候,工部尚書葉恒很不識趣地站出來回道。
“而且,我大明下西洋遵仁道行德化,各國無不敬仰!而如今這些佛郎機人不過強盜耳,屠殺劫掠,滅他國之政,令人生恨,野蠻至極!豈能與我天朝上國仁義之師相比!”
朱厚照一時語塞,他發現他無法用任何論點來打消掉這個時代的明朝人身上的文化自信與國家自信,甚至就算是拋出了西洋最為厲害的海上成就,大明的這些士大夫們也能拿出本朝的輝煌功業來反駁。
“大明雖能如此,可若是換成大元能行嗎,若是將來某一只知漁獵騎射之族奪了這天下,他們能如大明這般于四海揚帆嗎?到時候如佛郎機已經通過海上之優勢占據了整個大地,我大明會是其對手嗎?”
朱厚照問了起來,他不能直接說以后若滿清滅了大明,因而只打了個比方。
“陛下切勿如此憂慮,我大明怎會亡于異族之手!殘元勢弱,已稱臣于我大明!周邊之國杰不敢有不臣之心!”
因焦芳、許進已致仕,所以接任內閣首輔的是王華,王華見朱厚照語涉異族之禍,深怕陛下再興兵漠北,因而忙接過話來,想著要打消朱厚照的這個心思。
朱厚照也明白王華說此話的目的,但他說這些并不是要親征漠北要將異族全部殺干凈,那樣本就不現實而且也很耗費國力,不得好處的戰爭朱厚照是不會興起的,但他今日說這些其實是要借著歷史上滿清崛起的事給大明的肉食者們一些警鐘之音。
所以,朱厚照再次說了一句:“設若,天下到了民不聊生之際,內有叛賊造反,殺官紳掠民財,外有異族崛起,得儒士漢臣幫助開王道之治,甚至以天命自稱之,到那時,爾等作為士大夫當如何抉擇,是助賊滅明,還是助虜滅明?”
朱厚照這話一出,群臣皆大感到驚駭,他們沒想到皇帝陛下會突然說出這樣的一個假設,可他們又不能不回答皇帝陛下的問話,而且本能地也跟著思考起來,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是該如何選擇。
“陛下!大明君明臣賢,如何能亡,即便是亡國,臣斗膽直言,尊士大夫者方能得天命,因牧民者乃士也,得民心者得天命,而欲得民心,必先得士子之心!”
這時候,翰林院掌院學生邊貢斗膽站了出來,如實回答了朱厚照的問話,而且言外之意,也是在勸諫皇帝朱厚照要讓大明不亡得尊重士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