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朱厚照有意要改革這種儒家思想指導下出現的朝貢制度,他不需要這些萬國來朝的虛名。
“陛下,您是說要改革朝貢制度?”
康海聽到朱厚照的目的后,倒是吃了一驚,因為朝貢制度實行了一百多年,他也從來沒有想過這朝貢制度需要改動。
朱厚照點了點頭。
康海不知道自己該反對還是該支持,他知道自己這位皇帝陛下與孝宗皇帝不一樣,從來不是等文臣提出改革建議然后自己再決定改不改,而是由皇帝自己提出改革意見,底下的大臣再提出反對或支持的意見。
雖然康海慶幸的是,皇帝陛下在這種涉及朝政改革的事時,也能容得下不同意見,甚至還會有耐心和自己這些臣僚交流,直到商議出最完善的方案為止。
但這也導致為官者不得不主動思考,思考皇帝為何要改革某項朝政。
比如現在。
康海就不得不開始思考著皇帝為何要取締朝貢制度,他不能直接問皇帝朱厚照為什么要改革朝貢制度,那樣會被皇帝輕視,輕視自己尸位素餐,看不出朝貢制度的弊端。
當然,正因為有一位動不動要群臣對帝國現有制度的合理性進行思考的皇帝,康海也不得不時常對帝國的朝政相關制度思索過,這朝政制度的好壞,他也思索過,而不是依照慣例,按部就班地完成。
如今康海也能猜到皇帝陛下朱厚照要取締朝貢制度無非是因為大明在這個制度中其實是吃虧的,基本上,大明都要為招待這些使團與賜禮而花費不少錢財。
但取締朝貢制度后,與這些外藩各國如何交流,康海也沒有想到解決辦法。
而且大明是宗主國,對于這些外藩,大明又不能不管,何況這些外藩的安危也會影響到大明的安危。
“陛下,臣敢問,取消朝貢制度后,這些來朝貢者該如何處置?另外,禮部該如何接洽?”
康海問道。
“這個分兩種,如果是大明的藩屬國,他們就相當于是我們的走狗,他們可以來朝貢,但必須簽訂朝貢條約!
比如,這朝鮮國可以每三年朝貢一次,以人口數量計算,每人朝貢一銀元,那么朝鮮國每三年當應給大明朝貢等同人口數量的銀元,當然,進貢銀元可以用領土租借權與礦山開采權以及關稅征收權做抵押!
當然,朝鮮還需要每三年向大明提供他們戶曹的人口數量統計冊!而大明則不需要再給朝鮮國賜予禮物,大明只會保證給予他們三年的和平時間!”
“如果不是大明的藩屬國,自然沒必要來朝貢,但他們也會被我大明視為敵國,朕不會允許與大明平等的帝國存在!大明也不會對他們國家的安全負責!”
朱厚照說道。
康海聽后不由得一驚,心里盤算道:“三年朝貢一次,以該藩屬國一人一銀元計算,朝貢銀元數量等同于人口數量,而僅朝鮮一國估計就得朝貢數百萬銀元,數百萬銀元對于大明帝國尚且是一筆巨款,對于朝鮮而言則更是一筆巨款!”
因而,康海不由得說道:“陛下,這樣一來,會使得各藩屬國負擔巨大,只怕他們不再愿意承認大明為他們的宗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