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不需要為生存而忙碌奔走時,懈怠與墮落似乎是注定的結局,然而利用人類對生存以外需求的**,反倒能促進科技的飛速發展,甚至在一段時間內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科技大爆炸的震撼圖景。
根據馬洛斯的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像階梯一樣由低到高共有五種,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需求。
所謂的生理需求,就是指吃喝拉撒,這無疑已非掌控多個星系的人類文明所要憂慮的問題。
相較于此,安全需求就顯得十分薄弱。
上一世人類文明進入星際時代的契機就是一場殘酷的反入侵戰爭,隨后的幾百年內星球大戰的陰影始終環繞在人們頭頂。
戰爭最殘酷的時候,人類聯邦政府不得不頒布法令:只有服過兩年兵役的個體,才能享有完整的公民權。
安全需求是極大的動力,但過度的安全需求也將引發消極的觀念。
人的意志就像一根彈簧,在超過限度的壓力作用下將被壓成一坨,徹底崩潰。
屆時,混吃等死將是人類文明的主流生活態度。
人們將無限制地放縱身體的原始**,用強烈的感官刺激讓自己忘卻心頭的不安全感。
古代人類出于對自然偉力的恐懼,塑造出虛構的神靈,以寄托自身惶恐的心靈,這便是最早的信仰。
基于此,聯邦政府通過強大的宣傳機器,不惜偽造新聞戰報,歷時二十年終于將“人類”這一種族塑造成每個人的信仰。
信奉族群的力量,極大地減輕了人們因不安產生的恐懼,之后衍生出的全民理想更是基于后三種需求,徹底奠定了這種積極的文化。
在物質至上的社會中,要想實現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人只要有錢就行。
錢越多,社交圈就越廣,其他人會自發地聚攏過來,接著尊重也隨之而來。
有了足夠多的錢,實現自我價值也就變得簡單了。
不管是想改變世界,還是投身于慈善,都可用物質堆砌出來。
而在未來,金錢將再無存在的意義,幾乎所有東西都是免費的,人們只需要每天去住所附近的商場取用就可。
一段時間后,就連安裝在每家每戶的防浪費系統都失去了作用。
在這種免費制度下,人們對物質的**降到了最低點,沒人再會像碩鼠一般將一堆用不上的東西藏在家里。
這時候問題來了,人們的后三種需求該如何滿足?
失去了金錢這一衡量地位的標準,人將會失去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進而也無法從事社交活動,尊重和自我價值也無從談起。
所以聯邦政府很聰明地引入了新的衡量標準——貢獻度。
在星際時代以前,個人的工作對其社交地位的影響極大,醫生律師是最熱門的一類職業,賺錢多是一方面,更關鍵的是成為醫生和律師后容易受他人尊重。
為何?
只因這些職業擁有不可替代的貢獻性。
時間再向前撥動,神夏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工人和士兵是最體面的職業,那是正是建國不久,人們愛國思潮最為澎湃的時代,對國家的貢獻成為個體地位的重要衡量標準。
回到未來,將這種思潮放大到人類文明后,貢獻制度便應運而生了。
隨著個人智能設備的普及,計算個人的貢獻不是難事,量子光腦的強大計算力足夠統籌整個文明的貢獻度發放,通貨膨脹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