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一種有翼的龍,是上古十大神龍中唯一一個長有翅膀的龍。應龍,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相傳,黃帝戰蚩尤時,應龍斬蚩尤、夸父,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
四、青龍
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靈獸,屬于傳統文化中的四象之一,四象即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圣獸。從先秦時代開始它就是代表太昊與東方七宿的神獸,而到了漢代五行學說開始興起,它的象征含義又多了甲乙與春季。《淮南子》卷三記載:天神之貴者,莫貴于青龍。故而青龍或為四象之首。
五、蒼龍
蒼龍源于漢族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六、虬龍
虬龍是古代傳說中有角的小龍,一說是無角的幼龍。《說文解字》:龍無角者。各本作龍子有角者。今依韻會所據正。然韻會尚誤多子字。李善注《甘泉賦》引《說文》虬,龍無角者。
七、火龍
《清史稿》載:“浮山有龍飛入民間樓舍,須臾煙起,樓盡焚”、“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七日,葭州赤龍見于張體兩川圍中。六月初七日,高平火龍見于石末村”、“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龍見于龍王峪,先大后小,長數丈,所過草木如焚”。
八、黑龍
神話中的黑色之龍。《墨子·貴義》:“且帝以甲乙殺青龍于東方,以丙丁殺赤龍于南方,以庚辛殺白龍于西方,以壬癸殺黑龍于北方。”《淮南子·覽冥訓》:“于是女媧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高誘注:“黑龍,水精也。”
九、云龍、雨龍
傳說中云霧纏繞的龍與行雨之龍。《易·乾》:“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
十、蟠龍
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中國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于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最后在加一種龍,蛟龍!
蛟龍是擁有龍族血脈的水獸(包括魚蛇等水族)在朝龍進化時的其中一個物種,只要再渡過難劫就可以化為真龍,雖然都有強大的力量。龍在漢族傳說中是一種善變化、能興**、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龍代表著神圣皇權,統治四海之力;而多數蛟卻代表著興風作浪,澤野千里,因此又被稱為惡蛟。
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一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多它]龍,小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云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于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
蛟龍若遇雷電暴雨,必將扶搖直上騰躍九霄,渡劫后方可化龍。
在神話故事中有說到,龍性本淫,蛟龍就是龍與蛇交配出的后代,蛟龍是一種進化中的龍,要渡過雷劫,方可成為真正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