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大學,人才引進辦公室。
“校長,截止到現在,我們已經收到1428封簡歷,”徐集叫苦道,“校長,僅靠我們辦公室四人完全處理不了這些。”
人才引進辦公室,一般來說是負責人才引進的事宜,比如光華大學發布的【光華青年】、【光華學者】兩大計劃。
除此之外,也負責一些高水平人才的引進,像四青、長江學者、千人計劃這些有人才帽子的。
所以職工并不多,一個辦公室主任,一個副主任,以及兩個科員。
平日倒也還好,工作還算輕松,但是昨天晚上開始,投稿郵箱以肉眼可見的直接瘋漲。
一天不到,就收到了一千多封簡歷,實在是太嚇人了。
哪怕一封簡歷2分鐘時間,一小時也只能看30封簡歷,一天八小時也就240封,他們辦公室四個人一整天也看不到一千封。
更別提這個簡歷增長的速度比他們翻看的還要快。
不得已,作為人才辦的主任,徐集也只能向校長求助了。
“從招生辦那里抽調兩名老師過來協助你們的工作吧。”
陳灝視線落在電腦面前,正在專心致志處理郵件的兩名工作人員身上。
“徐主任,現在處理的情況怎么樣了?”
徐集知道這是校長問詢他們的工作進度,趕忙回答道:“已經處理了471封簡歷,其中達到面試標準的有103人。”
“那還有接近1000封要處理啊。”陳灝眉毛微皺,這個工作量可不低。
也不能怪他們工作效率,實在是熱度太高了,畢竟前天晚上國家才公開光華大學國家實驗室的批準立項事宜,經過一天的發酵正是熱度最高的時候。
而且招聘的數目高,薪資又不低,心動的科研人員太多了。
不光是國內材料界心動不已,一些在國外高校、研究院所工作的華人也萌生了回國的念頭。
材料是天坑專業可不是謠傳的,不少國內的科研院所薪資也不過是萬八千,甚至更低。
雖然光華大學沒有編制,但是不重要啊,錢多就完事了!
更別提光華大學現在在迅速發展中,上升空間大。
陳灝想了想說道:“估計也就這幾天量多,待會我跟招生辦的唐主任提一下吧,兩個人還是不夠,給你調四個人過來。”
“謝謝校長!”徐集喜出望外,這下應該夠用了。
“把通過的給我看看。”
“好的校長。”
陳灝直接坐在徐集的工位上,然后開始檢閱這些通過的簡歷。
其目的嘛,主要還是看看有沒有需要特殊關注的人才。
“馬昆,33歲,籍貫東山省,本科武漢大學,利物浦大學博士,目前工作單位為中科院金屬所,副研究員。發表的一作sci論文17篇,其中一區2篇,二區5篇,三區5篇……”
看著后面附上的發表論文名字和刊物,陳灝不動聲色地翻看下一個了。
生化環材的期刊不像其他的,if都很高,材料類的sci論文,非一區的話,含金量并不高,更別提三區、四區的。
像這個馬昆,只能說中規中矩吧,無論是學歷還是科研方面都沒有很出彩。
“盧福,31歲,籍貫湘省,哈爾濱工業大學本碩博,目前工作單位為……”
看了一圈下來,基本上是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比較多,研究員只有零星幾個。
主要是還沒滿足博士后流動站的建設標準,不然能招收博士后的話,恐怕投遞簡歷的數量還要爆炸一番。
快速翻閱的陳灝,動作突然停了下來。
“黃杰,32歲,籍貫豫省,本科中科大,京都大學博士,目前工作單位為張江實驗室,副研究員。發表的的一作sci論文22篇,其中一區7篇,二區8篇……”
看到這里,陳灝來了興致,仔細瀏覽著對方發表的論文和刊物,以及對方的工作履歷。
陳灝難得露出一個笑容,“這個黃杰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