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會議室里。
入座的人并不多,但是個個都穿著軍裝,尤其是肩上的那些不可描述的格外引人注目。
而此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一塊播放中的視頻上。
畫面里是一個穿著純藍色外套、長褲的精壯男子,正在不同的溫度環境下做著實驗。
不時有人發出驚嘆聲,也有人唏噓道:
“現在科技真是了不起啊,當年抗美援朝的時候,要是有這衣服,都不用凍死那么多人了。”
這句話引起在座不少人的共情,畢竟都是經歷過那個時期的人。
戰爭,無論是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都非常依賴于后勤,尤其是現代更加甚之。
《百戰奇略》糧戰篇有一段原文是這么說的:
“凡與敵壘相對峙,兩兵勝負未決,有糧則勝。若我之糧道,必須嚴加守護,恐為敵人所抄。若敵人餉道,可分遣銳兵以絕之。敵既無糧,其兵必走,擊之則勝。”
用《孫子兵法·軍爭篇》里的一句話簡單概括就是“軍無糧食則亡”。
戰爭的主體是人,而打仗就是打后勤。
英阿馬島戰爭打了45天,雙方消耗近37億美元。英軍僅油料消耗就達70多萬噸,每天消耗9400噸,人均約270公斤。
海灣戰爭僅打了42天,消耗了611億美元,平均每天消耗15億美元。僅美軍三天地面戰就消耗油料7643噸,彈藥15187噸,水1690噸,各種物資材料1100噸。
不夸張的說,現代戰爭就是圍繞后勤補給線而打的。
那什么是后勤?
槍械彈藥是,糧食和水是,衣物也是。
一個零下20度的環境,一方有暖和的大衣,另一方穿著秋衣,這影響不說也知道了。
光華大學這個智能控溫衣服,對一線作戰人員帶來的提升在座的每一位都深知。
有一位提出了幾個重要的問題。
“我想知道,這個智能控溫衣服控溫區間是多少?效果能維持多久?衣服的堅固性如何?成本如何?”
面臨著這些軍方大佬,周舟深吸了口氣,站起來敬了個軍禮,然后鎮定自若地回答道:“首長,這個衣服的控溫區間是零下10c到50c,能維持兩年左右,衣服堅固性據測試比我們的作戰服還要強20%,成本的話……光華那里還沒報上來。”
“零下10c到50c,”之前提出問題的大佬念叨了下,雖然大體是滿意的,但他還是對周舟問詢道,“50c還行,但是零下10c不夠,能不能提升到零下3……恩,提升到零下20c攝氏度就行。”
“這個……”
周舟遲疑了下,說道:“首長,我也不能打包票,我只能說盡量跟光華那里溝通下。”
雖然也有一些地方高達五六十度高溫,或者零下三十度的低溫,但是零下20c到50c的控溫區間,幾乎可以滿足全球99%的作戰環境需求了。
幾乎不用討論,在場所有人一直表決通過對光華大學新研制出的智能控溫衣服進行部隊換裝采購計劃。
只是,考慮到采購價格問題,總不可能全軍換裝。
“海軍這里沒問題,我們全君換裝。”
“空軍也沒問題。”
“火箭軍也沒問題。”
“陸軍……”
一位大佬頓了下,嘆道:“只能分批次了,先把一線作戰部隊換裝吧!”
中國現役軍人究竟有多少?
網上議論紛紛,有說250萬,也有說230萬。
但實際上,根據近些年國防白皮書的數據來看,應該在200萬人左右,畢竟近些年一直在裁撤。
而200萬人中,其中海軍、空軍和火箭軍都是十幾二十萬左右,只有陸軍人數最多,高達一百四五十萬。
人家海軍、空軍人少還有錢,人多又窮的陸軍沒法比。
正在這時候。
谷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