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兵神圣,不可侵犯。】
這8個字背后的艱辛,是不足與外人道也的。
如今見有人還沒忘記他們哨兵的存在,讓馬關敬欣慰又敬佩。
只好心里暗自發誓,只要在哨所的一天,就要對得起光華捐贈的智能作戰衣,對得起哨兵的身份和背后的祖國。
哪怕是平時頑皮的王鶴,在這一刻也和黃偉軒肅然起敬,從軍以來第一次對自己哨兵的身份感到無比光榮!
王鶴如同打了雞血似的,主動請纓道:“哨長,班長,我已經換裝好了,那我出去繼續站崗了!”
“不用不用,”李玉成趕緊拉住這傻小子,擺擺手道:“你倆也站崗不少時間了,待會我、老馬跟你們交接崗。”
“那……那待會我去訓練吧!”王鶴只感覺現在身體里有著用不完的力量。
“我也去!”黃偉軒也附和道。
“行吧。”李玉成看著兩人離開的背影,搖了搖頭。
“年輕真好啊。”
“的確。”馬關敬深以為然地點頭。
一小時后。
王鶴和黃偉軒兩人的訓練計劃被一道喊聲中斷了。
“阿媽啦送菜來啦!”
一聽班長喊得這話,王鶴跟黃偉軒連忙出去接了三位“家人”進屋,攙扶到電暖氣旁烤火。
63歲的達吉、68歲的次仁曲珍、63歲的普赤,三位來自yd縣亞東鄉仁青崗村的阿媽,也是詹娘舍哨所所任戰士的阿媽。
詹娘舍的故事并沒有多少,不過有一個是非常重要的,那便是三位阿媽和哨所的故事。
1982年開始,仁青崗村的達吉在得知邊防哨所條件非常艱苦,吃上新鮮蔬菜是戰士們的奢望后,便于次仁曲珍和普赤決定去給哨所的戰士們送蔬菜。
早上四五點摸黑出發,照著小手電,翻山越嶺走八九個小時,回到家常常是深夜。
從海拔2000多米到4000多米,從亞東河谷到雪山之巔。
40年過去,她們從風華正茂的“阿佳”(大姐),變成兩鬢斑白的“莫啦”(奶奶)。
3位阿媽的足跡遍及詹娘舍、則里拉、東嘎拉等10多個哨所。
哪怕近些年各哨所交通越來越便利,物資上也很充實,可是阿媽們的堅持為邊防戰士背送蔬菜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
其中不乏遇到危險,比如有一年冬天,風雪特別大,她們在山里迷路了。最后還是聽到哨所的狗叫聲,順著聲音才找到哨所。
而那時,已經是午夜時分,達吉三人已筋疲力盡,見到這一幕的戰士們感動得熱淚盈眶。
所以,對哨兵們來說,她們是阿媽、是家人。
王鶴和黃偉軒接過阿媽們帶來的蔬菜,放到廚房后這才回到房間里。
“達吉阿媽,哨所這里現在物資很充裕,您三人就不要再上山送蔬菜了,很危險的!”王鶴依舊抱怨道。
“已經習慣咯,這要是隔陣子時間不過來,心里就空落落的。”
達吉慈祥地看著兩人,“我們三個現在年紀也大了,這兩年還能再堅持一下,以后可能走不動路咯。”
阿媽們臉色蠟黃,身材瘦弱,但是眼睛很亮,身子骨也很硬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