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這句話,最早源自《論語·先進》。
孔子的兩個學生子路、冉有問出同樣的問題,但是孔子卻是兩種不同的回答。
另一個弟子公西華就問了,為什么兩人問是否聞而后行,先生給出的答案不同?
孔子回答道:“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子路武勇過人,所以我讓他謙退。”
這個教學方法到了現代依舊流行。了解學生的特長,然后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去學習,這樣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獲,獲得進步。
只是這種方式要針對個人,老師的時間畢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每個人都來,所以影響終究有限。
光華大學一兩萬名學生,陳灝自然也做不到對每個人都因材施教。
所以,他也只能對部分有天賦的學生,以免埋沒了這些天賦。
“網文大神?”
陳灝在筆記本上寫著這四個大字。
既然要開設這類的專業,當然是請到這領域的頂尖人物來教課效果最好。
就像那個特殊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為什么要是華夏歷史上最厲害的大學?
不光教出來的學生牛,連老師也個個牛氣哄哄的。
西南聯合大學那時候的老師370人,光是大師和頂尖人物就不少。
教師名單中有吳大猷、周培源、梁思成、金岳霖、陳省身、王力、朱自清、馮友蘭、陳寅恪、沈從文、陳岱孫、聞一多、錢穆、錢鐘書、費孝通、華羅庚、朱光潛、趙九章、林徽因、吳晗、吳宓、卞之琳等。
也許很多人知道名單,但不知道為何這么出名,列舉幾個介紹便知。
陳省身: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國際上享有“微分幾何之父”的美譽。
華羅庚:著名數學家,華夏解析數論創始人和開拓者,華夏現代數學之父。
袁復禮:從事教育學、生物學、考古學和地質學研究,是我國地貌和第四紀地質學的創始人。
梁思成:華夏近現代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華夏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華夏古建筑研究和文物保護工作的先驅者、倡導者。
林徽因:華夏著名建筑學家、作家,也是華夏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
顧毓秀:文理兼通,學貫中西,他既是國際電機界大家,還集教育家、文學家、戲劇家、詩人、音樂家和講學家于一身,在世界享有盛譽。
陳寅恪、錢穆、吳晗三位國學大師。
……
教師名單里的名人實在太多了,隨便拎出一個,都是在行業內赫赫有名的。
至于教出來的學生,那就更厲害了……
僅僅存在8年,走出了8位兩彈一星元勛、174位兩院院士以及兩位諾貝爾獎得主,9位國家領導人。
沒有哪個學校比得過聯大!
之所以能夠出現這般多的人才,也是源自那個特殊且艱苦的時期。
金岳霖70萬字的手稿在轟炸中遺失,他憑著驚人的記憶和毅力重新撰寫,十年后出版了《知識論》。
陳寅恪右眼失明后仍然堅持授課,轟炸中高喊保護國粹要緊,為了治學最終累至雙目失明。
錢穆撰寫《國史大綱》,向師生證明統一和光明是華夏歷史的主流,以此來振奮民族精神。
聞一多在國難當頭時毅然放棄文化救國的幻想而投身革命,因公開痛斥果黨特務而被暗殺。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何大師頻繁涌現出來。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陳灝念叨著這句話,眼睛一亮。
“沒錯,以后要收些各個行業的大師、頂流到光華大學里來,就像那個時期,匯集了全國絕大部分精英的西南聯大!”
陳灝心中打定主意,以后一定要打造全球最頂尖的名師天團!
加上系統建筑的buff加成,就不信培養不出最頂尖的人才!
西南聯大的校歌有這么一句: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