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國家的國情都不同,北大元培沒有選擇照搬漂亮國的制度,而是在這基礎上,制定出了適合北大的一條人才培養模式。
可惜,以現在看來,似乎失敗了。
“那你現在的想法是什么?”約翰沉思了一下,問道。
“我似乎把這個新學院的模式想得有點簡單了,現在有些迷茫,我該如何掌舵這條船?”陳灝有些茫然。
雖然有系統可以查看到對方的屬性值,然后可以讓對方少走彎路。
但是問題來了。國內高考為什么不分文理科?為什么大學都在探索新的本科教育?專業化教育培養的是在某一領域的專業人才,而不是培養全方位的全才。
要是按照【洞察】技能去培養對方最突出的地方,這不還是專業化教育嗎?這就與他設立光華學院的初衷沖突了!
他要的是全才,而不是專才!
可是也不能照搬漂亮國的體制,畢竟人家大學一個班多少人,我們一個班多少人?
目前,就是漢化遇到了問題。
這也是陳灝解決完硅谷的事情,前來拜訪約翰的原因。
從20世紀初迄今,斯坦福大學共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本科教育改革。
尤其是2012年的改革是范圍最廣、程度最深的一次,也是一舉奠定了斯坦福大學在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
而主持這場本科教育改革的,便是陳灝身旁的這位約翰校長。
約翰搖頭一笑,用著不太熟練地漢語說道:“《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有一個典故。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陳灝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這段話就是成語“南橘北枳”的由來。
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要借助齊人盜竊羞辱晏子,但是晏子卻借助橘子因為生長地不同,最后也會從南方之橘變成北方之枳。
意思就是反諷對方,齊人在齊國都老老實實的,唯獨到了楚國就開始盜竊,是你們楚國的水土不行,才讓人變得喜歡盜竊。
“想要摸索出適合自己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很困難,這不像是牛頓三大定律,沒法有一個適用所有學校的定義,影響因素太多。”約翰感慨萬千,改革必定有風險,斯坦福能夠有今日的成功,背后同樣是不為人知的險峻。
陳灝明白約翰的話,但他腦海中還是有些朦朧,忍不住問道:“約翰,你說的我都懂,你能給我提點意見嗎?”
他沒那個時間去慢慢摸索,制定。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既然斯坦福能夠成功,那么老約翰肯定有一些心得,來都來了,肯定不能空手而歸。
“耶魯大學理查德校長曾在第四屆華外大學校長論壇上發表「通識教育在華夏教育發展中的角色」的演講,批評華夏本科教育缺乏兩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一是跨學科的廣度,二是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約翰顯然對華夏教育研究不淺,十分犀利地指出:“這兩點批評的很中肯,我覺得當前華夏本科教育有兩點不足,第一個不足是通識教育的目標不明,不明確通識教育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第二個不足是學生學到的知識碎片化,批判思維與行動能力也無從養成。”
聽到這里,陳灝眼前頓時一亮,握緊拳頭,興奮地大喊道:“我明白了!”
“重塑培養目標,打破學科樊籬,突出能力,知行合一,這才是華夏通識教育的要前進的方向!”
這一刻,他眼前的迷霧散盡,找尋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大道。
也是適合光華大學的路。
ps:下一章先別看,還沒寫完,拖延癥發作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