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哈佛報告》中提出的通識教育沒有明確排斥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但其追求的理念顯然不是著眼于培養職業或專業人才。實際上,報告中提出的通識教育理念既區別于強調培養紳士的英國古典自由教育模式,也不是仿照德國近代教育模式,培養以探求學問和真理為職業的學術人員。它最強調的是培養有責任感的市民,在此前提下,為他們將來接受專業教育或從事科學研究提供廣泛的基礎。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自由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相互融合與滲透
不僅兩者在用語或概念使用上越來越模糊,在理念和課程層面也逐漸趨于同一方向發展,除極少數文理學院之外,兩者出現互為結合、融為一體的趨勢。
自由教育概念早于通識教育概念出現,但近幾年來,兩者的區別日趨模糊,不少大學完全根據自己的理解使用這兩個概念。
兩者都期待提供的有關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具備社會責任感,掌握可遷移的知識和技能以及實踐性能力等。這些技能或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把習得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現場和社會的能力等。
啟示:參考和借鑒美國的自由教育或通識教育模式,有必要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把握其本質特征以及存在的問題。在了解不同階段自由教育和通識教育具有的人才培養目的和課程內容前提下,討論兩者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影響及其意義極其重要。由于不同階段的自由教育和通識教育都是適應當時社會需要的產物,服務于不同受教育對象,呈現不同的特征,兩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適用于目前國內本科教育改革,值得進一步研究。
其次,正是由于強調古典和人文教育,實施小班教學和培養特定的精英階層,與工業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趨勢背道而馳,自由教育逐漸失去其在美國大學教育中的主流地位,不得不開發和提供實用和專業性內容,轉而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國內在實施精英教育過程中,有必要吸取這一教訓。
最后,無論是自由教育和通識教育都沒有完全否定大學教育中專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是把專業教育作為對立的教育模式來看待。實際上,90年代以來,美國自由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改革似乎更為強調服務于專業教育,發揮銜接高中教育與大學專業教育或主修之間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而言,與19世紀以前相比,尤其是自由教育不再具有培養精英階層的目的,而是更多地為大學新生提供“一年級教育”或補習教育,彌補他們基礎學力不足,幫助他們更好地進入專業教育或研究生教育階段學習。
關鍵詞:“淡化專業”、“形式主義”
實施過程:
與西方通識教育體系的不同:
失敗的原因:
1、資源不足,沒有其他院系輔助,學院單方面能力有限。
2、“導師制”發揮作用有限,學生在選課、選專業上缺乏指導。
大家好,我們公眾.號每天都會發現金、點幣紅包,只要關注就可以領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請大家抓住機會。公眾號[書友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