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便是光芯研究中心了。”陳灝的聲音從前方傳來。
相比在會議中心時的中文,這里陳灝說的是英語,自然是為了方便這些專家學者。
會議的時候使用中文是他想把中文推向世界,跟現在不是一個情形。
陳灝的身旁還有幾名學校的工作人員,一行人下車后緩緩走入這棟建筑里。
里面的穿著白大褂的實驗員倒沒有太驚訝,畢竟昨天就收到了消息,但知道歸知道,仍然有些人不時地望過來。
畢竟這次來參觀光華大學的二十多名教授里,可是有好幾位大牛!
“這里是……”開口介紹的是任弘,作為眾人參觀的光芯研究中心的接待負責人。
任弘一邊說著,一邊帶著觀光團四處參觀。
當然了,觀光團能夠看得的都是技術比較淺的,一些比較機密和重要的數據和環節是不對外開放的。
參觀差不多的時候,一位來自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的溫德爾教授有些不滿地問道:“任教授,貴校也太小氣了吧?你們中國的待客之道不應該是這樣的吧?連個參觀也要提防我們嗎?”
溫德爾陰陽怪氣地聲音讓陳灝微微挑眉,至于任弘臉色平靜地看著他,淡淡說道:“那要不讓你們IC的機密實驗室也對我們中國留學生開放下?”
眾所周知,因為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導致現在不少中國留學生到海外求學,也只能學習一些非核心技術類的專業。
溫德爾臉色不太好,到咽喉處的話瞬間被堵下去。
這次來參觀的一眾人里,大部分人都是對光華大學或者對陳灝有好感所以才會過來看看。
(下一章先別看,等2點后再看吧,心情煩躁的厲害,根本寫不出來東西。)
……
北大元培通識課程體系
1、從開辦以來并沒建立起來。這也是開辦之初并未設想、而至今沒有實現、從而影響這一實驗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實驗的目的是建立一套類似于美國一流文理學院的通識教育體系,但開辦了十幾年,這個目的并未達到。你在網上可以搜到關于北京大學元培通識教育的許多評論文章,褒貶不一。但一句話,這個實驗并不成功。
2、北大元培學院是通識教育為主的,但目前它的培養模式并非自己開設通識教育課程,而是采用的拼盤式通識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否好有待討論,但是目前國內的教育環境,很難開設獨立的通識教育課程,這也許就是樓上所說的“實驗失敗”吧。
所謂的拼盤式通識教育,是說元培學院的學生可以選修北大校內所有的專業課程,因此元培自己不開設通識教育課,但學生們通過自由組合不同院系的專業課,達到通識教育的結果。在大二時會分專業,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北大內任意專業作為主修方向(當然還保留轉方向和修習其他專業課程的權利),也可以選擇元培的特色專業:例如PPE(政治、經濟與哲學),外國語與外國歷史,古生物學、整合科學等,顧名思義,這些專業就是將各個院系的相關課程拼盤起來,作為你的必修課。
本世紀啟動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面旗幟,元培學院探索厚基礎、寬口徑的人才培養模式已有13個年頭,是國內最早一批試水通識教育的院校。而“元培”在這場人才試驗中遭遇的意外、挫敗、尷尬甚至爭議,都充分折射通識之難和通識之痛。
北大元培是國內通識教育改革中最早的、也是較為成熟的模式,現在通識教育在各個高校鋪開,但目前的結果都不是特別好——不過至少邁出了一步。
3、根據元培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新生入學后,理論上可以選全校開設的任何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