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覺得對方挺不靠譜的。
王大龍撓了撓頭,也不太確定地說道:“應該可以吧?還是再等一天看看吧,不行我明天再和對方溝通一下。”
接著,他低頭看著手上的資料,不甘心地說道:“這四位太偉大了,能有機會采訪的話,也是我的榮幸。”
從昨天跟光華大學簽訂合同后,他就別停下來,一邊召集人手組建團隊,另一方面開始搜集資料。
比如孫老四人的資料他都搜集完打印出來了。
這四位當真是改變世界的科學家,比如屠老的青蒿素,被譽為東方神藥,拯救了全世界數百萬甚至是上千萬的人。
而屠老獲得諾獎的經歷也挺坎坷的,其中要感謝一個叫做米勒的美國科學家。
21世紀初,美國學者米勒突然發現非洲的瘧疾發病率大大下降。
這讓他大為驚異,于是派自己的學生到非洲一問才知道,發現阻斷瘧疾傳染的是青蒿素,一種來自中國的藥品,在當地被譽為“東方神藥”。
米勒非常感興趣,又讓自己的學生來中國調查,想知道是誰發明了青蒿素。
調查結果也很嚇人,一共有7個單位都聲稱自己是青蒿素的發明者,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米勒沒有相信這些話,而是給他們各寫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說,聽說你們是青蒿素的發明者,向你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同時我也想了解除了你們單位以外,第二大貢獻的是什么人?
好家伙,7個單位都說第二大貢獻者的是一名叫屠呦呦的學者。
也是這般,才讓世界各國學界知道發明青蒿素的是來自中國的屠呦呦。
這個真實的故事是張伯禮院士所講,當時他任中醫科學院院長,陪屠呦呦去領的諾貝爾醫學獎。
張院士說,雖然最后非洲用的青蒿素經過了改造,但第一個把青蒿素帶進課題組,第一個發現結晶,第一個證實結晶具有臨床活性的,是屠呦呦。
若不是外國專家調查,恐怕永遠都沒人知道青蒿素是屠呦呦發明的。
張伯禮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主持人和現場觀眾都哄堂大笑。
笑完之后又覺得非常悲涼。
但張伯禮院士還有一些話沒有講,是王大龍自己查到的。
書頁翻動,看著后面的內容,王大龍的臉上有些復雜。
因為米勒是美國著名學者,也是院士,所以有推薦資格。
從2010年開始,米勒開始向拉克斯獎和諾貝爾獎推薦屠呦呦,前者是國際生物學界最聞名的大獎,后者就更不用多說。
米勒幾乎是年年都沒有斷絕的推薦,這才有了屠老2011年獲得拉克斯獎,201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為什么一直靠的是個人推薦?
懂得的都懂。
一聲嘆息。
中國不是沒有人有資格獲得諾爾貝獎,而是被埋沒了。
如果不是有米勒的尋找和堅持,也許中國科學界就去失去一顆璀璨的明珠。
王大龍望向丁燁,毅然道:“不管陳校長那里結果如何,我們都要把這個宣傳片給拍好!”
“人手都安排好了嗎?”
丁燁點頭道:“差不多到齊了。”
現在準備的是,若是陳校長那里有答復了,就派出三只攝影組,奔赴京城、羊城和星城進行采訪工作。
另外在鷺島這里的影視基地和光華大學同時開始拍攝。
還有解說詞的配音員以及宣傳片的bgm,都是要選最頂尖的,不然如何能打造出一條高質量的宣傳片。
正當王大龍準備起身安排的時候,手機鈴聲恰是時候的響起。
一看來電人,是陳校長。
連忙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