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首皇皇者華出自詩經,一句‘’皇皇者華,于彼原隰’道出了久遠的光華景象,全篇寫得一名使臣為國出使,為國盡心盡力,遠遠地仿佛窺見周代那個為儒家一直歌頌的盛世氣象。
誦歌之時,一堂上下其樂融融,正所謂‘溫柔敦厚,詩教也’之意也在這里。
歌畢,按照古禮。
下面依次有肅賓、序賓、祭酒、主獻、賓酬、主人酬介、介酬眾賓、修爵無算、沃洗、揚觶、拜送、拜既等十二項程序,其中還有約束九事。
反正在外人看來是一系列繁文縟節,以往師兄去過鹿鳴宴的回來沒有不吐糟的。
但吐糟歸吐糟,該進行還是進行。
周代時,鄉禮飲酒時州長,黨正等地方官員都以這些繁文縟節來看考量賓賢的風度能力,最后達到選用人才的目的。
這樣選拔人才的標準,當然是很不靠譜的。
但說起來選拔人才的標準,從古至今不是也一直那么玄乎。
好比一個年輕人拜見上官,一見面就說錯話,行錯禮,那么上官對這個年輕人印象也是欠佳,哪會有進一步考察的意思。
上位者沒有功夫對年輕人進行詳細的考察,一般就是通過一次見面下一個論斷。至于更多人連見面的機會也爭取不到。
說起來宋朝科舉考試比這周禮鄉禮飲酒確實更科學,但更重要是劃定一個標準打著更公平的名義,等于將人才的選拔權力收到了朝廷手里,而不是鄉大夫的手里。
陳洙作為主考官充任鹿鳴宴,當堂獻詞道:“今日鹿鳴之宴非為飲食而已,凡我長幼,各相勸勉,忠于國,孝于親……”
其余就是一些勸勉的話。
這樣的話章越聽過很多次,但大多數沒有仔細聽,但這樣的講話中如果認真聽,可以聽出很多名堂來。
好比這一句‘’忠于國,孝于親’,讀書人讀經第一個讀的是孝經,要學習孝道,這個是文教,學校里學到的知識。
這忠于國即是政教。
這話大意是,鹿鳴宴后你們中有一些要從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了,在家必須孝親,在國則要忠君。
這話讀書人都很容易接受,因為政教也潛移默化在學教之中。
下面是國子監的盧直講獻詞。
盧直講說話就沒有那么多套路了,而是語重心長,包含了很多叮嚀和瑣細的勸勉。
章越這一刻有種聽著老校長畢業講演的感覺。
近三年太學的學習生活,光陰于彈指之間揮手而過。
太學里的高大的槐樹,蒼郁的竹林,擁擠熱鬧的饌堂,公試私試時的緊張和考后那歡喜悲傷,每日匆匆催人起床的鼓聲,這口中無論怎么嫌棄但最后終將離開的地方。
許許多多的感觸匯在心頭。
無論春雨冬雪,在爐亭里苦讀的一幕,忽大雨瓢潑,卻不得不趕往崇華堂聽講。
在很多師兄口中,這段時光里回憶起來,是人生中最無憂無慮之時了。以后的日子煩惱只會越來越多。
然蒼鷹終將奮然振翅,搏擊長空!
男兒當自強。
有的會墜入大地,也有的會直沖霄漢。
從自命不凡而至承認平凡,這是大多數人人生的軌跡。但也終有人會從平凡而至不凡。
旁人恍然不覺,但章越聽得卻想起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