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則在崇政殿兩廊。殿試是間隔就座,稀次設席,以防止士子‘傳義’,即不許口授或傳遞文字。
每張桌案上都有考生自己名字,章越在考圖上已上看過自己的座次,于是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恩,墊子居然是雙層了,僅此一點可知天子果真仁厚。
章越坐在殿上,面前是一張矮案,坐下后正要齊至腰間。
章越一撩衣袍,端正地坐在自己腳踝,腰背挺得筆直,然后抬起雙手將發鬢朝上一攏,正了正發冠,整了整衣袍,再從容地自膝側的考箱取出筆,硯臺,墨錠,硯壺,鎮紙等等一樣一樣地擺在考案上。
擺好后,章越抬頭看去這崇政殿的院中正擺著一尊以十二時辰為表盤的日晷。如今日晷上的晷針正指向了辰時多一點。
看到這里,章越將雙手按于膝上,目光平視前方,不止章越一個人,左右舉子也盡是如此,這番規矩都是從小教起,每個舉子作起來都如同呼吸般簡單。
崇政殿里除了巡殿的考官,宦官的腳步聲,一點聲息也沒有,數百名考生靜如一人。
此刻崇政殿中,擔任此處殿試出義官王逢,傅卞,盧士宗捧起黃案上的封卷,眾考官檢視無誤后,當即揭開封卷然后一一下發。
旋即官員們抱著考題試紙從崇政殿里魚貫而出,然后將卷子一一發于考生桌案上。
章越自是掃了一眼先考題,但見上面寫得是《王者通天地人賦》,《天德清明詩》,《水幾于道論》。
每道題旁都寫著出處。
賦的出處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王以一貫三,上通天,下徹地,中理人,天地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孰能當是。
詩的出處略
水幾于道論出自道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章越看完考題,不得不說,殿試的考題出處很雜。
無論是春秋繁露還是道德經,都并非出自正統的儒家九經之列。
章越放下試卷閉目凝思起如何鋪墊如何布局,三道考題要在天黑之前答完,時間既充裕也很不充裕。
若是文思泉涌,不用多少功夫就可揮動,但若要在殿試之上脫穎而出,就必須好好思量如何構架鋪墊破局,用上一兩個時辰,甚至耗上半天功夫來構思都不算太過。
只要大體想清楚,那么接下來就可以破竹之勢一氣呵成。
而坐在章越不遠處的王魁,看著試紙上的三道考題,這前兩道果真與那御藥院宦官所說的一摸一樣。
王魁看到這里已是如釋重負。
這幾日他于家中冥思苦想,早已對這兩道詩賦早已作出,如今將腹稿寫出就好。
王魁頓時胸有成竹轉念又想,至于最后一道?
這策論本并非他的強項,但他若費所有的功夫來專攻這一題,必能拔高不少,無論如何這狀元已落入他的掌心。
王魁不由生出自負之意,這滿殿數百子,皆可作壁上觀,看我如何奪魁的。
王魁看了一眼不遠處章越心道,任你如何費盡心機,要奪此狀元,但終究徒勞,不過成就我之快意罷了。
想到這里,王魁沒有立即下筆寫前兩道,而是凝思起第三道,畢竟太快動筆,會讓人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