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則為蘇軾的文章。
蘇軾是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原先制科十科用得是不同策題,但景祐、寶元年間,先是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茂才異等兩科用同樣的策題。
之后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通墳典明于教化,才識兼茂明于體用,茂才異等四科用同樣的策題。
如此一來,這幾科即名異而實同。故而這四科進士對外都可以自稱賢良出身。
見到蘇軾六論,眾考官皆一致贊賞,連對蘇轍頗有微詞的王安石也破例對蘇軾贊許。
美中不足的是讀至形勢不如德論時,眾考官都看得出蘇軾于此篇稍有不足。
第一句‘《傳》有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是出自孟子,而并非是傳。
不過瑕不掩瑜。
最后蘇軾得了通五。
當議論等次時,一旁王疇率先道:“篇篇文義燦然,蘇子瞻非三等不可,四等即是屈就。”
楊畋問道:“那是三等,還是三次等?”
王疇道:“當然是三等,而不是三次等。”
要知道制科一二等雖說虛設,但三等也從未有人可以得之,說來也如同于虛設。當年吳育得了第三次等已經是滿朝上下一片嘩然了。
“介甫你來拿句話吧!”王疇向王安石問道。
王安石毫不猶豫地道:“蘇子由當得。”
吳奎見王安石也是支持蘇軾,最后點點頭道:“我也以為當得,制科從未有人第三等,如今推之,雖說我等為國舉賢,稱得上是于心無愧,但會不會怕外人議論得?”
王安石出聲道:“蘇子瞻雖年少,但已能博考群書,而深言當世之務。此番才能志力確實無愧于三等,只要我等不欺心,外面的議論罷了,吳公實在是多心了。”
吳奎為王安石一刺,心底有些不舒服,面上仍平靜道:“的確,若御試之后,蘇氏昆仲一人入三等,一人入四等,真可謂盛世。”
幾名考官聽了,最后一致決定將蘇軾的等次定為第三等。
寫定之后,吳奎撫須道:“制科三等,在本朝稱得前無古人,不知后來有無來者。”
眾人都搖頭道:“難矣,難矣。”
王疇道:“似蘇子瞻這樣的人才一百年才一出,哪里有第二人呢?”說著王疇在蘇軾的卷上寫下了自己考語。
“獨此一人。”楊畋亦如此道。
說到這里,吳奎道:“既是如此,咱們就上奏官家吧。”
在場中楊畋最是高興了,因為蘇軾蘇轍都是他與歐陽修保薦參加制科的,這意味著他著實有識人之明啊。
王疇道:“慢著,還有一位章度之。”
眾人這才恍然,蘇軾的文章著實太好,令他們竟一時忘了還有章越。不過章越不過十七歲,縱文章寫得好,但論博聞強記,肯定是不如二蘇兄弟了。
何況章越才剛剛考完進士科,而是蘇氏兄弟為了制科考試,連去作官也推遲了,足足在寓所里備考長達整整一年。
一個有備一個無備。
于是眾考官們齊覽章越考卷。
一人看完傳遞給另一人。
吳奎看完后道:“先說說不通處吧!哪位考官看出了?”
但見楊畋搖了搖頭。
之后王疇搖頭。
王安石亦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