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補充道:“還需要宏觀的統一。如果我們單純的研究一個神經元或者是一個突觸細胞我們將一無所獲,因為細胞本身不具備思維能力。思維和意識是針對人類大腦這一個整體而言的。”
“正如同我們單純的研究一塊石頭,它就是一塊石頭,但是在整個宇宙的大宏觀世界,這塊石頭的作用是否會像神經元中細胞的作用一樣呢?是產生宇宙意識的基礎?”
“再舉一個例子,蟻群中的一只螞蟻是沒有任何代表性的,但是宏觀到整個蟻群,它是有族群思維的,雖然這種思維并非高級。”
蕭銘笑著趕緊叫停,果然沒有出乎他的預料。技術討論變成了哲學討論。
人類太微觀,微觀到我們無法知道宇宙的真實面貌是什么,我們也無法知道是否真的宇宙思維存在。
人類又太宏觀,宏觀到我們無法看清楚原子以下的微觀世界是什么樣。
蕭銘談道:“其實第一步不用那么復雜,TB商城用意念控制的無人飛機售價不過千把塊。”
蕭銘這話讓眾人笑了起來。
“我們其實需要建立的是思維模式和量子芯片之間的橋梁。”蕭銘給出了兌換驚訝之后得到了技術資料,他說道:“我們的大腦由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每個神經元本身的屬性本沒有智能,但只有當如此多的神經元同時以光的速度(腦電波)傳遞遞質,用它們獨有的語言(編碼方式)傳遞信息,這個時候,大腦才擁有了思維!當AKT和CaMKII蛋白質促進突觸連接時,大腦才會形成一段長期記憶。”
“實驗室要掌握的了解透徹人類大腦的信息傳遞模式和編譯模式,過去我們的二進制計算機是無法理解大腦思維的,因為1000億個神經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超級計算機能夠比擬,二進制簡單的“0”和“1”的計算也是無法了解和探索大腦思維的。
但是量子計算機不一樣,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夠即便達不到大腦思維的全部要求,讓其能夠組織和輸出語言文字,通過大腦的語言控制小初應該還是能夠達到,這個實驗其實并不難。”
蕭銘總算輸出了實驗的終點類容——掌握思維編譯方式。
高思綺說道:“看來用小白鼠慢慢研究是無法趕上你要求的進度,我們需要人類自愿者。”
蕭銘談道:“和醫院聯系,我想有些不幸癱瘓但是有思維的患者或許會同意我們的實驗請求,南安非的實驗室也要動起來,為了防備這邊沒有適合的人選。”
蕭銘還談道:“我們不要將人類思維想成多么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的確了不起,但是對于整個宇宙來說,人類是渺小而普通的,我們能夠形成思維,其實也是大自然和宇宙對我們編譯的結果。”
蕭銘最后一句話讓現場所人都沉默下來,人類在科技發展過程中一直為自己的成就而驕傲,認為自己是宇宙當中獨一無二的。
其實并不是,我們最引以為豪的思維其實也是神經元通過多種不同方式編譯的結果而已。
有了這個定義,人類科學家可以放下心中最后一點傲嬌,認真去思索人類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