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爾把自身才華隱藏起來,表現得極其平庸,偽裝成一副人畜無害的紈绔形象,其心機城府之深令人驚嘆。
一切的起源,皆是源自于列農在維爾心中種下的那顆種子。
種子早已生根發芽,今天終于結出果實!
這一場叛亂,光明教團是早有預謀。
光明神教是奧星帝國的國教,神圣大教堂矗立在羅蘭中央,皇室成員逢年過節,都會到教堂做禱告,皇權與神權一直以來都相處融洽……
然而實情真是這樣嗎?
當然不!一切都只是假象!
雙方決裂的根源,要從光榮紀元說起。
光榮紀元初期,那時候蒸汽機還沒有發明,陸路交通工具主要是畜力車,水路交通工具則是帆船,一封信件要從羅蘭寄到南大陸,需時至少三個月,而像是糧食、軍械等重物,時間則更久一些。
補給和通訊的困難,加上帝國本土也是百廢待興,帝國政權完全沒有動力進攻南大陸,進行所謂的圣戰。
光榮紀元最初的一百多年里,圣戰都是在光明教團的領導下,靠著一些狂熱信徒進行的小打小鬧,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南北海峽沿岸建立起一些據點,但這些據點的控制范圍都很小,更沒有任何的經濟價值。
眾所周知,每逢大規模戰爭之后,都會出現所謂的‘嬰兒潮’。人們擺脫了黑暗種族的屠戮和奴役,生活漸趨穩定之后,便立刻開始瘋狂地生孩子。
在光榮紀元開端的短短一百余年間,奧星帝國的人口爆炸式地膨脹了五倍以上。
在這段時間里,農業技術并無太大的發展,糧食產量根本跟不上人口增長,為帝國的統治者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帝國政權對圣戰的態度,從原來的抗拒轉變為積極參與。
當時光明教團的根基全部在北大陸,根本無法拒絕帝國政府的要求,再加上那時候教團還沒有像如今這么復雜和腐化,完全驅逐黑暗種族,依然是絕大多數神職人員的至高理想,更加沒有理由拒絕與帝國合作。
于是乎,帝國政府和光明教團再一次一拍即合,開啟了殖民地計劃——只要參與圣戰獲取功勛,就能在新占有的土地上分一杯羹。
圣戰在帝國和教團的通力合作之下,迅速擴大戰果,在其后的兩百多年間,攻占了南大陸近一半的土地,殖民地的面積比起帝國本土還要廣闊。
人類的壽命十分短暫,兩百年時間,已經足夠更替五六代人,殖民地的第一代移民早已作古,而他們的后代在南大陸出生長大,對于奧星帝國并無丁點感情可言,再加上帝國政府對殖民地的壓榨,殖民地內部逐漸出現要求獨立的聲音。
接下來便是那一場發源自坦斯伊布行省,席卷半個帝國的叛亂,南大陸殖民地趁著帝國政府無暇南顧宣布獨立,建立天輝共和國。
帝國政府當時要求光明教團阻止殖民地獨立,但被教團以‘不參與世俗政治紛爭’為由拒絕了。
然而實情并不像光明教團說的那么光明正大。
參與圣戰的人當中,試問哪些人作戰最為勇敢,同時又擁有強大的實力,最為容易建立功勛?
當然是光明教團的神職人員!
比如圣殿騎士團,這一支武裝力量的建立,就是為了驅逐和消滅黑暗種族。
在信仰和利益的雙重驅動下,光明教團的神職人員建立了最多的功勛,同時也從殖民地中獲取了最多的土地。
帝國政府壓榨剝削殖民地,實際上就是壓榨剝削神職人員的家族利益!
那一場叛亂過去了五百多年,帝國政府當時沒有找到證據,如今更成為了歷史最大懸案,但毫無疑問的是,光明教團有動機也有能力發動叛亂。
故此,皇室與及帝國政府,早在五百多年前,就跟光明教團同床異夢,只是因為雙方的糾葛太深,一直沒有撕破臉而已。
打開南大陸的地圖就會發現,南大陸的北方是十分完整的一塊,那便是天輝共和國,而南大陸的南方,則是碎裂成十幾個小國,這就是雙方角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