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送走了人,年甜恬又繼續忙活著,下午還見了江寧織造廠的韋大人,說是若陳玉荇能成功改良紡織機,下一步便是拿著圖紙去金陵機器制造廠大肆制造了,屆時絲綢布匹的生意便也不必落在皇商的手中。
只管建一廠房來,大批制造,如此成本便可大大降低,許是能將平日一匹五兩的緞子降至二兩甚至是一兩一匹,價格低廉,亦是造福百姓了,廠房多需紡織工,如此也可給些個無家可歸的女子提供一份安身立命的差事。
年甜恬聽了韋大人的主意著實是贊不絕口,這些姑娘們有了一份手藝,有了一份正經的差事,有一份體面的收入,任誰都不會再瞧不起她們了,她們自己拿著辛苦錢,也能有一定的成就感,且比她來回來的勸人要往前看要有用得多,亦是比叫她們在社會上闖蕩來得安穩得多。
有了計劃有了方向那般開始好好的籌謀好好辦事,且又同四爺商議了些,第二日年則堯便開始同韋大人督辦這建廠事宜,陳玉荇也不在年甜恬這兒幫襯了,只管去織造廠忙活,緊忙將這最重要的紡織機改良出來。
小姑娘是個有心勁兒的,說干的什么那必是要做出些成績來,如此吃喝顧不上吃,歇也顧不上歇,且反復試驗著,只用了六日的功夫便將著紡織機完善了出來,經了試驗,竟是比一開始小姑娘畫的那圖紙上的還要精密好用些。
如此有了樣板,張大人手下的機器制造廠忙接了活兒,頭三日手藝生疏,只造了十架出來,后來便越來越快了,只是月余的功夫便造出二百多個紡織機。
廠房選地亦是辦好了,那些查抄的莊子和府邸都是現成的,只是稍加修葺便是,因著地方廣,還叫人建了些排房,如此也能安置了紡織工們,不消得她們再出去尋住處了。
這人手也不難尋,多的是小姑娘們想尋求新生的,只二百個名額竟險些不夠,張大人便也要了些手腳麻利的送去機器制造廠,且組裝些個簡單的小零件倒也方便上手,此人手一多,效率便也更高了。
有了此用人的法子,不僅朝廷的江南制造局辦了不少廠,民間也開始興起,如此一來,崗位劇增,人人就業,江南這一壇子死水很快又恢復了生機,細看些個還比以前更是充滿活力了些。
統共三千八百九十一個被拐的姑娘們少年們,尋到親人回家的有一千零四十六個,余下的兩千多個孩子中,十四歲以上的有兩千個,其中八成都靠著朝廷辦廠有了體面的差事,其余的有自個兒出去闖蕩的,也有留下來愿意在濟慈院幫忙的,總歸是各自都有了奔頭。
余下還有七八百個年紀小的孩子,四爺和年甜恬也出資建了幾處義學堂,專聘頗有名望的先生來教授他們學問和做人,這理學也是要學的,只是眼下民間教理學的先生難尋,便只叫江南制造局領了這差事。
請諸位大人們排了教授的時間,約莫每人一月去教孩子們一回,加之平日里的差事,倒也算不得忙碌。
如此安排妥當,瘦馬行當也徹底消滅了,四爺和年甜恬這才算是徹底結束了忙碌,可繼續去各處逛逛了,只是他們身份掩蓋不得,去那兒都能得了百姓的跪拜去,能看見的自然多半是好的一面,便多少有些無趣,四爺同年甜恬一商議,二人便打算同年羹堯一并去兩廣瞧瞧,想來能有些不一樣的見聞。
說走就走,二人生怕又勞煩百姓跪送,這一大早天還未亮便準備騎馬帶人離去,連儀仗也無,饒是如此,且不知何時走漏了風聲,到底還是被百姓們知道了,這才走到半道兒上,便見百姓自發走到官道兩側,高呼萬歲,恭送皇上和皇貴妃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