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正是木瓜成熟的時候。
下午兩點半,沈朔和葉星苒從房間里出來,孟灣棠已經切好了一盤自家種的木瓜款待他們。葉星苒喜歡吃甜甜的水果,一下子吃了好幾塊,沈朔拿了一塊小小的,吃完便沒再動手了。
木瓜村村如其名,地理條件很適合種植木瓜,以前每村每戶都會散種些當做糧食或者水果。因為木瓜村前山路崎嶇,交通不便,基本上沒有送出去賣的,所以種植的面積都不大。
從去年的扶貧政策下來,云城派了專門技術人員過來勘察,將每家每戶的小面積種植改成了集體大規模種植,因地制宜制定了木瓜出售的脫貧計劃。
沈朔他們翻過來的那座山,今年也有計劃從山體下開鑿一條隧道,方便木瓜成熟后的交通運輸。
村后林內,木瓜村新配制的木瓜苗林還需要一年才能第一次結果,所以目前木瓜村以出售木瓜盆栽為主,這種盆栽供觀賞,果實味澀,水煮或者浸漬糖液中供食用,入藥還有解救、祛痰、順氣的功效。
葉星苒對這種盆栽很感興趣,村書記笑道:“喜歡可以送一盆給你,只要你不嫌麻煩帶的回去。”
葉星苒搖了搖頭:“看看就好了,到時候我回學校在網上下單。”
村支書笑著道謝。
雖然現下運輸條件艱難,但村民的收入也因為出售盆栽提高了一部分,不少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返鄉幫忙。
下午,沈朔采訪了村長和村書記,跟著他們到種植的木瓜園林去看,遠遠一片郁郁蔥蔥的小樹林。
村長道:要是真的賣的出去,后面我們村也就能靠著木瓜脫貧了。
沈朔問了幾個培植期間遇到的困難,葉星苒負責扛著機器拍照。
機器很重,但只有他們兩個人的情況下,沈朔也沒有時間顧忌葉星苒,任務一個一個分配下去。
這一下午,在村長陪同下,兩人將木瓜村的每一個角落都走了一遍。
葉星苒看到有十多歲的小孩子在屋門口洗衣服,女孩子瘦瘦小小的,一雙眼睛漆黑,眼眸里帶著好奇,一邊在洗衣板上搓著一家人的衣服一遍看著他們走過去。
葉星苒問:“小孩子不上學么?”
村長:“村里有小學,但是家里忙不過來的時候,不少村民會讓孩子留在家里幫忙做點事情。”
“我們村讀初中還要去附近的小鎮上,得翻過這座山,要是住宿的話,家庭開支可承擔不起,不住宿,早上四五點就要起床,家大人也不放心小孩子一個人過山,甚少有出去讀書的。”
葉星苒心狠狠的顫了兩下。
她回頭看那個坐在門檻上用力搓衣服的小女孩,替她心疼和遺憾。
沈朔微沉著聲:“等路修好了,孩子上學也方便很多。”
村長笑道:“那是當然啊,現在是條件不允許,若是可以,家大人也是想孩子們多讀點書,現在年輕人從外頭回來,也經常說書讀少了,混社會很吃虧。”
“今年村里有兩個村里集資送到鎮上讀書的,成績是班級前五呢,要是考得上高中,村里也供他們,讀出來了,也算是村里的光榮,回來教個書也好。”
葉星苒跟在沈朔旁邊,手上的攝像機很重,她兩只手要很用力的拿著。
不少小孩光著腳從屋里出來看熱鬧,黑黑的眼睛里對她手上的東西充滿了好奇。
今日采訪工作告一段落,沈朔和葉星苒在村長家里吃了晚飯。
這每一戶家里的燈都是瓦炮燈,泛著昏黃朦朧的光暈,不似城市里,一打開,黑夜也成了白天。
家里沒有多余的房間和床位,葉星苒分到和孟灣棠還有她三歲的小孩睡一張床,孟灣棠丈夫去了鄰居家擠一擠,將家里放在客廳的竹筒涼床讓給了沈朔。
吃過晚飯,沈朔說想去走走,葉星苒也跟了出去。
大山深處的夜晚安詳寧靜,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也沒有燈火酒綠的浮躁,只有秋蟬咿呀咿呀的長嘆,完全融入了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