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唐睿這樣的導演,就算是他,心里也沒有一定的把握。他就擔心江燁弄巧成拙,反而失了印象分。
紀錄片,江燁的確是沒有看過。
但他既然主動提出來,就不會翻車。
他上前和唐睿握了手,坐下道:“那是在還沒獲獎之前,我在滬城電影節上看過。”
滬城電影節。
唐睿的神色頓時放松下來,整張臉都柔和了不少。
是的,那是在國內唯一一次放映,之后就拿到國際上去評獎。拿到國際獎項之后,他對國內的電影節徹底失去了興趣,不再受邀出席。
目的已經達到,他就不會浪費精力在無謂的事情上。
就算能在國內的電影節里再拿幾個獎項,那也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意義不大。
“你在首都上學,怎么會去滬城電影節?”唐睿問。
他現在不再是當初那個寂寂無名的導演,不少演員都借機接近他,他當然不可能因為江燁的一句話,就相信他。
“我在歌劇院的時候,空閑時間比較多。陪女朋友去滬城度假,正好碰上電影節,就去看了。”
江燁早就想好這個理由,并且在來的路上,和喬蔚然對好了說辭。
雖然唐睿大概率是不會去找喬蔚然求證,但凡事都有個萬一,把功課做充足一點總沒錯。
唐睿終于笑了起來,搖搖頭道:“沒想到啊,這也是緣分。”
江燁道:“我們一起看了好幾部,只有唐導的紀錄片讓我印象深刻。我記得有一個用風車褪色的鏡頭來轉場,顏色、構圖、音樂、寓意,太漂亮了!”
唐睿眼睛一亮,江燁說的那個鏡頭,正是他最為滿意最為自豪的一個鏡頭。
只是,現在影評人在分析這部片子時,都著重于深刻的現實意義,對鏡頭的分析局限在幾個更明顯的鏡頭上,如開頭和結尾,對這個夾在電影中間的轉場鏡頭,關注度很少。
沒想到,今天在這里竟然遇到了知音!
聊天是一門藝術。
你想要獲得某個人的好感,和能不能最終獲得,是兩回事。
有一個很簡單的溝通技巧,叫做投其所好。
怎么才能投其所好呢?
很簡單,比如你跟一位母親聊天,與其夸她,不如夸她的孩子,效率更高更能快速拉近兩人的距離。
想要獲得一位作者的好感,那就是拜讀對方的作品,并大力稱贊里面的角色。
導演也是一樣。
當然,這種技巧易學難精,需要花大功夫去了解對方的喜好。否則,很容易拍馬屁拍到馬蹄子上,費力不討好。
就比如此刻,要是江燁所說的那個鏡頭,正是唐睿覺得很失敗的地方呢?那只會起到反效果。
但對江燁來說,這很容易。
因為他在前世就看過唐睿的采訪,尤其在功成名就后的后期采訪,每次在談起紀錄片的時候,他就會提到這個鏡頭。
有了前世記憶這個金手指作弊,江燁想錯也很難。
果然,接下來的交談,進行得非常順利。兩人就紀錄片,就足足聊了二十多分鐘,這讓唐睿再也不會懷疑,江燁的確是在電影節上,看過他那部引以為傲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