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接送機、接送上下班,是明星人氣最有力的證明。有一些剛出道不久的明星,經紀人甚至還會讓雇一些職業托,來扮演粉絲,以證明藝人的受歡迎程度。
但對江燁來說,這些虛妄,都遠不比粉絲的人身安全來的重要。
在他的微博下面,瞬間就被【沒忘】兩個字刷滿,排成了整整齊齊的隊列。
江燁看著這些熟悉的昵稱ID,這些人,從他還沒出道之前就在,一直到了現在。雖然他并不認識,但光是這樣隔著屏幕看見,也覺得親切。
很快,后援團就發出一個帖子,規范接送上下班的規矩。
在江燁的“第一條規矩”之上,進行了細致地補充。每一條,都是從粉絲的人身安全角度來考慮。
同時,超話里有另外一個帖子也被頂了起來:嗚嗚嗚你們知道嗎?我看著崽崽走了之后回去開車,知道我是江燁的粉絲,停車場的保安給我說:本來工作室是讓他從后門離開的。
他是為了來看我們,才特意繞到了前門。
他怎么這么好!
帖子底下,瞬間哭聲一片。
【我就知道,他從來都這么好
愛是雙箭頭
江燁!我這輩子都賴定你了,你休想跑掉!
等到你七老八十,我們也要拄著拐杖來看你的演唱會
當手里的熒光棒變成拐杖,你仍然是我的信仰】
這份愛意,如此濃重。
整個娛樂圈里,除了江燁和夜貓子,別無分號。
如果要問原因,江燁從來就沒有把粉絲當做提款機,也不會拿他們當韭菜來割,而是尊重。
他沒有認為自己是明星,就應該高高在上。
和粉絲的關系,是雙方都需要彼此。
音樂劇公演獲得的巨大成功,最終在網絡上引起強烈反響。
本身作品實力過硬,再加上歌劇院和江燁工作室雙方合作之下,掀起了一場網絡公關營銷,維持著作品的熱度,一時間成為最火熱的話題,處處都在談論。
小眾的音樂劇能如此出圈,十分難得。
而這場熱火朝天的討論,也成為因江燁而發生的現象級之一。
除了聯動的媒體,業內也有專業樂評人自發地對江燁現象表示感慨:
【毫無疑問,江燁正是這個時代需要的現象級歌手】
【從音樂劇漫談江燁現象】
【魔術師江燁,再一次引領音樂審美】
【傳承經典,東西方音樂的碰撞與交流】
等等標題下面的文章,無不都在分析江燁給歌劇音樂劇帶來的正面影響,以及他這個人給樂壇帶來的影響。
他所寫過的音樂,在這個時候被細細剖析。
好的作品,始終會有人看到。
一直在努力的江燁,也終于在此時引爆了潮流,獲得了正面肯定。
除了拿錢干活的人,業內外對他的一致好評,讓那些質疑的聲音變得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