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想著濟生堂就在對面了,還是先將藥材脫手了比較要緊。
“多謝掌柜的了,我們一會兒就去看看。”
一家人就往對面的濟生堂去了。
抓藥的黃小子已經和湯月華他們有些熟悉了,畢竟他們家和胡老頭家比較熟悉,主要是他們上道呀。
之前,他只不過是給他們指了路,他們還客氣地給他們家也帶了冰糖,后面還有糖餅。
“你們來了,可是要看病?”
“沒有,我們是有些藥材想要賣給你們藥店。”
坐堂的大夫聽了,就看了過來,“哦,是什么藥材,拿來我瞧瞧。”
福寧縣倒是也有一些藥農從山里采了藥來賣,他們濟生堂也會收。
“先生,我們家帶了一些金線蓮來的,還有一些年份小的何首烏。”其實湯月華很想要制一些棕櫚炭和血余炭來的額,畢竟這兩個的價格比較高。
奈何村里的棕櫚樹貌似只有他們家的那一棵,至于血余炭么,家里人是說什么都不讓她再制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
她也只能作罷了,哎,賺錢不易呀!
說了金線蓮,老大夫突然就想起來這人是誰了,差點就忘記了。
“是你們?”老大夫走到柜臺邊,仔細瞧了瞧他們幾人。
“對,是我們,老先生看看我們這次帶來的金線蓮吧。”湯月華示意自己的父親將東西取出來,放到柜臺上。
老大夫捏起幾根晾曬好的金線蓮,“成色倒是不錯。和上次的一樣好,就是有點兒少。”
他說著就去看袋子里的其他東西,拿了一片外皮黑乎乎,里面是褐色的何首烏看了看。
“你們家的何首烏倒也炮制的不錯,只是年份確實有些短了,要是能再長些時候就更好了。”
“這么多,算你們一千錢好了。”老大夫還沒有看剩下的一小堆的藥材。
湯氏夫婦聽到一千錢,覺得不少了,畢竟上次他們背了一袋的棕櫚炭還有一些金線蓮賣了二十兩,今天的東西這么少,有這么多錢,就不錯了。
“老先生,酒制的何首烏也不值錢么?”湯月華覺著錢有些少,畢竟其中的那一味酒制何首烏酒花了她不少的功夫。
“哦,酒制的,我且看看。”老大夫有些不相信,畢竟這一味藥材的炮制可是不簡單。
他接過湯月華手中的那一小包何首烏,打開聞了聞,眼睛一亮,有些吃驚地看了看她。
“姑娘,你的這味酒制何首烏倒是上品,只是我們縣里用到的人并不多,短時間內我們也沒有什么藥材要送到其他分鋪去。”
福寧作為一個小縣城,本地的地道藥材并不多,不對,應該說是藥農并不多,消耗的兩也少,所以和其他地方的濟生堂的來往也就少。
這味酒制何首烏的保存條件目前他們店里也沒有,不過……
“老先生,要是我過幾日再送一批過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