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他們的安排就顯得可笑,他們的斗爭就屬于強大的人異化的人之間的斗爭,本身也沒法樣樣全能,算無遺策,你掀一張底牌,我掀一張底牌,有數不清的底牌。
在我們醒目中,執歲們在某種意義上更接近非洲阿明這類獨裁者、狠人,只不過依靠的是自己的超能力,他們會犯錯,會干出不可理喻的事情,會用各種接地氣的手段,會一把推出所有籌碼,會搏一把。
只有這樣,人的力量才能介入。
這也帶來了期待的錯位,在不下場或者遠遠出手時,執歲的逼格還是可以的,結果實際是那樣。
但想想現今只要出場的覺醒者。哪個有什么逼格,不是搞笑荒誕,就是各種病痛,大家對執歲的逼格和能力應該還是能有一定猜測吧。
當然,不管怎么樣,讓讀者產生期待錯位,問題絕對在作者身上,沒有更好的鋪墊,沒有采取更適合的介入方式,等等,等等。
由荒誕和各個執歲的能力有了不同的教派,不同的儀式,不同的習俗,不同的祈禱語,這塊我做得還算詳細,也比較成功,總能讓大家產生“生草”的感覺。
有這種感覺就對了,荒誕嘛。
有了主基調和由此延伸的各種設定,下一步是確定表達的手段。
詭秘完結的時候,我說要嘗試把反復叩問的爆發拿回來,重新用上,可確定了要反自己某些套路,這就有點怪怪的。
于是,我在思考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既能有反復叩問般的爆發,又不需要每次都一堆心理活動。
其實我看劇看小說也經常吐槽,怎么老是關鍵時刻回閃,關鍵時間一堆想法。
實際上嘛,能理解,不這樣沒法把氣氛完全烘托起來,讓情感真摯到位。
我想啊想,想啊想,想到了“回響”這個手法。
我在第三部總結時提過,沒說的太具體,現在可以詳細講了。
“回響”的作用是通過一次次相同或類似話語在不同場景不同人物面前的反復出現,達到讓大家記憶深刻的程度。
等到關鍵時刻,那句話一說出口,相應的記憶相應的情感,不需要我再去做回閃,不需要我再去反復叩問心靈,就能一下刺穿般的調動起來。
而回響不一定是增強效果,還可以前后反差,形成對比,有多種表達方式。
確定了回響,就有了“拯救全人類”,“處處幻夢,何必認真”,“自有后來者”,大白的那首“愛的代價”,公司內的整點新聞,小紅的自嘲和被嘲、小白不愿意再逃離的執念等話語、歌曲、廣播的反復出現,以期在不同階段和最后部分達到不同的效果。
孩子們的誦讀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