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拉開房門后,突然又轉過身體,開口道:
“謝謝你,林醫生。”
林醫生笑著回應道:
“不用謝。”
等到商見曜出去并小心合攏了房門,林醫生嘆了口氣,略帶笑意地自語道:
“真有禮貌啊。”
她一邊感嘆,一邊拿起桌上的文件夾,翻閱起里面的記錄:
“姓名:商見曜。
“年齡:21歲。
“出生日期:新歷25年9月28日。
“家庭情況:父親商世安是D7組長級員工,于新歷37年與整個‘舊調小組’一起失蹤;母親張如馨是D3普通員工,小學教師,于新歷40年10月病逝,病因疑是悲傷過度;新歷40年10月至43年9月,商見曜在495樓層對應孤兒院長大,考入了大學電子系。
“情況說明:新歷46年5月,商見曜主動申請成為機密實驗志愿者,參加了‘C—14’項目。他的理由是希望藉此獲得強大的力量,調查清楚父親失蹤的真相。
“實驗結果:失敗,與對照組比較,無任何變化。
“后遺癥表現:邏輯間隙性混亂,導致思維呈現出一定的跳躍性,其余無異常。
“額外事項:基因檢測正常……
“綜合判斷:中度精神異常(疑似妄想癥,待觀察)……”
林醫生看了一陣,于最后落筆寫道:
“新歷46年7月10日復查結果:癥狀未有改善,但也沒有加重,無暴力傾向,沒表現出攻擊性,可認為暫時無危害。”
…………
傍晚6點是公司規定的下班時間,除了需要加班的特定項目組和某些24小時輪班制的崗位,所有員工都將離開位于大樓第5層的“管理區”、第6到第45層的“研究區”、第46到第145層的“工廠區(兼維護區)、第146到第345層的“內生態區”,返回足有300層的“生活區”。
因為能源配額有限,以及夫妻雙方和家里長輩可能都在上班,所以,很多員工選擇在每層樓的“物資供應市場”內就餐。
這個地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場所供應來自“內生態區”的紅薯、土豆、大米、面粉、肉類、蔬菜和水果,以及來自“工廠區”的布料、白糖、食鹽等物資,一部分則供應各種熟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員工食堂”。
在食堂就餐的成本要高于自己回家做,味道也不是太好,但算上每個人都缺的能源配額,以及工作了一天的疲憊,這似乎是更好的選擇。
而這也是公司高層傳遞下來的傾向——希望通過統一供餐減少能源的消耗。
商見曜回到495層時,距離6點30分的食堂開門時間還有差不多20分鐘——因為某些崗位下班后需要做清洗、消毒或者別的必須的事情,所以,公平起見,董事會規定,食堂開門時間在正式下班后半個小時。
對那些6點15分前就回到各自樓層的員工來說,“物資供應市場”隔壁的“活動中心”是打發剩余時間的最好場所,他們可以聚在一起,在燈光下閑聊生活、工作里的種種事情,并帶著一種明顯的優越感提及外面掙扎求存的人們。
部分員工還會抓緊時間,拿家里不再需要的事物來賣,換取更多的貢獻點,于是,每天晚上6點到6點30分,7點到8點30分,“活動中心”的大廳內都會出現小型集市。
商見曜剛走進去,就看見“活動中心”的主管,陳賢宇陳老爺子坐在一張時不時發出吱嘎聲音的小板凳上,面前零零散散擺放著一堆奇奇怪怪的物品。
“這是什么?”商見曜蹲了下去,拿起一個金屬外殼、黑色屏幕的長方形物品。
“誰知道呢?反正挺結實的,可以拿來砸人,或者防彈。”陳老爺子戳了戳自己的胸口。
“哪來的?”商見曜邊擺弄邊問道。
陳賢宇清了清喉嚨里的痰道:
“我戰友家小兒子的,他現在也在‘安全部’服務,之前剛從一座舊世界的城市遺跡回來,哎,時間過得真快啊,我看著他出生,又看著他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