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將手機各個領域都給“數據化”,分辨率、像素、跑分,可以很直觀地讓消費者感受到差異,這毫無疑問是有利于宣傳的,而且不算虛假宣傳,人家說的都是實話,我說我屏幕分辨率比蘋果高,確實更高,可沒說我屏幕顯示比蘋果好
——比如iPhone11發布之后,那塊326ppi(像素密度)的屏幕被全網嘲諷了一年都不止,但實際屏幕顯示效果,iPhone11的那塊720級別LCD屏幕可以把除了蘋果、三星之外幾乎所有廠商的旗艦手機,是旗艦手機,都按在地上打。
除了屏幕硬件本身之外,調教也是一個很重要因素,安卓有先天缺陷,色彩管理天然被ios吊打,三星旗艦一直使用的都是自家最頂級屏幕,給蘋果的都是相對次一等,但實際觀感上就是不如蘋果。
不過在當時的網絡輿論環境下,提到iPhone11幾乎就少不了“大果粒屏”的嘲諷,以至于使用者沒覺得差,說“不影響體驗”“看不出來差距”都要被各種嘲諷。
這就是“數據化”宣傳的效果。
這種宣傳策略有好有壞,好處不用說,發布會有噱頭,宣傳有賣點,可以吊打友商,吸引消費者掏腰包。
弊端也很明顯:拿到手之后,一對比就能發現真相,會持續降低信用值。
不過對于手機商場來說,手機賣出去才是最重要的,這種宣傳策略毫無疑問利大于弊,因此一直都在往下延續。
小米“一億像素”,華為宣傳拍照的“夜視儀”“望遠鏡”,包括蘋果各種“不明覺厲”的技術名稱,比如視網膜顯示屏、超視網膜XDR顯示屏、超瓷晶面板,也都是這個套路,只不過較于各安卓廠商要更委婉。
這是蘋果的高明之處,但不是誰都有資格學的,需要積累和底蘊,三星與華為一直在模仿和追趕,也是眾多安卓廠商之中僅有成功的兩家。
房長安定下的策略就是創業學小米,發展學華為,而華為其實就是一直摸著三星蘋果往前走,前期肯定要各種數據化吊打友商。
因此實際體驗都是次要的,定好宣傳賣點,往這方面狠狠堆料,至于不宣傳的不重要的地方,自然能省就省,現實里面小米也一直是這樣的策略,宣傳什么就做什么,做了什么就要宣傳什么,所以才有“要不我給你科普一下缺點”“我用才是成熟”的調侃與嘲諷。
比如手機馬達,蘋果早在16年發布的iPhone7就把線性馬達調教到了近乎巔峰的水準,但直到20年小米搭載線性馬達,全網嘲諷榮耀“嗡嗡嗡”刷的到處都是,廣大消費者才被科普這個線性馬達有啥好處,即便在安卓手機里面,魅族也早兩年就已經搭載了線性馬達。
這與“劉詩詩帶你品十核雙莖頭”“打飛機更快”“Easygirl”“出軌”一樣,都是小米在營銷上被人鄙夷詬病的地方,但從宣傳效果來說,他們達到了想要的效果。
并且每一次都是,否則不會一邊挨罵一邊死不悔改:商人是逐利的,肯定利大于弊才會去做。
作為“友商”,魅族也有“薄但也要持久”的跟風。
華為同樣在營銷方面有許多黑歷史,“內存門”“疏油層”,到死都不回應,也沒道歉,但悄悄給改了,并且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