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來到花園里,還真看不出來,別墅的正門,在這一面。
沒進院子前,楊帆在外面看到了院子后面的那扇小門。
小門里面的別墅后門,看起來很闊氣,完全是一般的別墅正門的規格。
“爸爸,可以去奶奶家了嗎?”果果跑進小廣場。
“嗯,我沒什么東西準備了,等媽媽。”楊帆摸了一下揪著他衣角的果果。
能看得出來,她不久前也洗過澡。
十三姨就是考慮太多了,見男朋友父母,這么鄭重,不但自己先洗個澡,女兒也洗了。
柳芊芊悄悄詢問:“楊帆,十三姨都洗了,第一次見你爸媽,我要不要也先洗個澡再出發啊?”
“不用,你晚上不洗了嗎?”楊帆無語。
他想起了一個詞:內卷。
十三姨則是那個始作俑者,帶了個不好的頭。
內卷,本意是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后,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復雜的現象。
比如說,某公司本來嚴格遵循朝九晚五的作息制度。但在某次招聘后,一個工作狂加入了公司,他每天9點鐘才下班,老板很高興并且鼓勵了他。其他人看見后為了所謂的競爭也都九點下班,但實際的工作量并沒有那么多。許多員工都以降低效率來湊夠工作時長,這種非理性的不良競爭狀態就是內卷。
還有一個故事,也很清楚明白地闡述了內卷的罪惡。
很久以前,有一個小鎮。
小鎮上有很多鞋店,這些鞋店每天上午10點開門,中午12點到下午2點午休,下午2點到晚上6點繼續營業;每周一至周五營業5天,周末休息。
夏天最熱的那幾天,鞋店老板們會紛紛把店關掉,去南方的海邊度假。
冬天最冷的那幾天,鞋店老板們也會紛紛把店關掉,去北方的山里滑雪。
多年以來,小鎮上的常住人口沒有什么變化,鞋的品質一直優秀,供貨也穩定。
小鎮上的鞋的供需關系,一直處于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狀態。
后來有一天,一戶人家從大城市搬來小鎮,并且也開了一家鞋店。
小鎮雖然小,但也算具有一定的規模,鞋的供需平衡還不至于因為新增一家鞋店而被打破。
但是,大城市來的那戶人家以勤奮、能吃苦著稱。
他們家的鞋店每天早晨7點開門,中午不午休,晚上直到11點才關門,周末他們也正常營業,夏天和冬天從不去度假。
漸漸地,他們的“勤奮”得到了回報,他們鞋店的生意明顯好于小鎮上的其他鞋店。
以前小鎮的人們吃完晚飯后是無法買鞋的,但現在,他們幾乎隨時可以去大城市來的人開的鞋店里買鞋,也就沒什么必要光顧其他鞋店了。
小鎮的老板們不服輸,紛紛效仿大城市人的作息時間,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小時。
“勤奮”也得到了“回報”:他們的營業收入恢復到了以前的狀態。
可是,此后的小鎮生活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呢?
小鎮人口并沒有增加,鞋的需求量保持恒定,跟以前一樣,每家鞋店最終的營業收入沒什么變化,并不會增長。
但營業時間從原來的每周5天,每天6小時變成了每周7天,每天16小時。
也就是說,他們的工作時間變長了,但收入卻沒有增加。
楊帆上樓,找到十三姨,背著柳芊芊和果果跟她親熱了一番后,才告訴她這個道理。
十三姨覺得很對,但被批評了,還是有點不開心:“親我之前不說,親完才說,過河拆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