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平臺能做的損事,比她想象的要多得多,比如互聯網票務公司通過數據監測,發現某個用戶頻繁搜索某段航線的機票時,就會為其提供較高的票價。
如果消費者換一個賬戶搜索,卻能獲得較低的票價。
大數據殺熟的表現形式很多,十三姨只聽楊帆說了六種。
一是推薦算法。
互聯網平臺通過監測分析消費者的消費行蹤軌跡,如瀏覽過的頁面、廣告、商品服務、話題等,有針對性地對消費者進行商業營銷。
這類推薦算法往往被稱為“精準推送”,或“千人千面”。
二是價格算法。
通俗地說,就是“不同人不同價”,比如新老用戶價格不同,老用戶或會員用戶反而比普通用戶價格更貴;不同地區的消費者對應不同的價格;多次瀏覽頁面的用戶可能面臨價格上漲;利用繁復的促銷規則和算法,對不同消費者算出不同的價格等等。
三是評價算法。
為了獲得更多的好評,有的平臺或平臺上的經營者通過刷單等方式,編造虛假高分評價;或者隱匿中評、差評。這些做法使得真實評價無法顯現,既破壞經營者之間的公平競爭,也誤導消費者。
四是排名算法。
平臺經營者制定各類排名榜,聲稱基于消費者好評率、銷量等,對各行業或商品服務類別進行排序,引導消費者選擇;但消費者難以知曉平臺是具體如何計算而得到的榜單。還有的平臺混淆競價排名與自然排名,左右消費者決策。
五是概率算法。
線上平臺及網絡游戲公司等經常開展抽獎活動,僅公示中獎概率,但抽獎過程、算法程序不透明,實際中獎概率缺乏監管。
六是流量算法。
一些平臺利用所處優勢地位通過算法在流量分配、搜索排名等方面設置障礙和限制,控制平臺內經營者開展交易,影響公平競爭和消費者選擇。
這就是前世臭名昭著的“大數據殺熟”,很無解。
用戶想避免被大數據殺熟,只能用多個手機,且下載幾個同類型的APP。
用這個APP一次,下次換另一個,不能常用同一個APP。
但需求量太大,使用太頻繁,用戶就沒辦法避免大數據殺熟了,被拿捏得死死的,用哪個APP都逃脫不了被殺熟的命運。
“我說說而已,不想再操勞別的,做做節目,搞搞劇本,偶爾錄首歌,這一生的事業,夠了。”楊帆沒真想出去創業的意思,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現在的他能養父母,十三和柳家姐妹則能養他。
“爸爸,你不能老出去工作哦,在外面遇到比我還可愛的小孩子,不要我了,我會很傷心的。”果果不懂大人的事業,但知道爸爸現在已經很忙了,再干別的,會經常回不了家,或是總是忙得很晚才回來。
搬來十三鄉后,爸爸在家吃晚飯的次數,三寶都能數得過來。
“外面不會有比果果更可愛的小孩子的。”楊帆給小姑娘回了一句讓她放心的話。
“真的嗎?”果果美滋滋的。
楊帆還沒回答,十三姨說道:“你現在在爸爸眼里是最可愛的,但要是不乖,不聽話,將來就不是了。”
“我聽話,將來也是最可愛的嗎?”果果問道。
“嗯,在外面是,在家里,將來并列最可愛吧。”十三姨摸了摸小腹,不知道今晚會不會中,她想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