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聞言一驚,自然知曉這寶有多寶貴,聞言感激的看向敖筠,拜謝道:“禹多謝尊神相助,我人族萬千黎民定當不忘尊神之恩!”
敖筠卻是受了半禮,對大禹道:“人皇不必如此,還是早日治理水患吧!吾也要回天,向大天尊復命去了。”
如此,大禹有著敖筠送來的幾樣寶物,察天象,順應天時地利而為。從西走到東,遇到高山,手持開山斧一劈,斧頭利芒飛出,淡淡金光一閃,山崩地裂,高峰被從中一分為二,裂開一峽谷,水流滾滾,傾瀉而出。
遇到大河攔路,掏出一段鐵棒,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緊挨箍有鐫成的一行字,喚做定海神針,重一萬三千五百斤,一拋,插入河底,測量深淺。
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都了如指掌,在治水過程中,受災各部族不分彼此,協同合作,卻也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分配了生產資料,進一步加強了各部族的交流融合。
而且,大禹治水,并不僅僅是抵御了洪水,利用敖筠所賜的水脈分布圖,大禹借此機會整合了大半人族的勞動力,統一調度、集中勞力開辟了密布的水網溝渠。得益于密布的水網工程,人族很快便會恢復活力,將迎來一次人口的大暴發,人族對整個洪荒的影響力就會超過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
禹作為治水最大的功臣,于十三年中開山無數,通河無數,修堤無數,使天下河川均流向大海。又引水筑渠,建壩畜水;加之禹在治水過程中走遍天下,對各地作物氣候均有了解,于執撐間推廣各種作物,讓其在更適合的地方生長,無形中提升了人族的糧食產量。待治水成功,天地有感,降下功德時,那功德之大,直逼三皇。
隨著治水安定,人道氣運昌隆,直沖云霄,大禹在泰山祭天,供奉天庭,一時間,天庭氣運也是增長不少,讓昊天瑤池,笑的好幾天合不攏嘴。
大禹成為人皇之后,重新將天下規劃為九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禹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朝政教。
不僅如此,因為天降水患之時,有那妖族為禍,大禹便想出了一個辦法,借人道氣運,以凝練九鼎,鎮壓九州氣運,得保人族氣運不失。
于是,大禹收集九州之銅,煉制九鼎。
九鼎鑄成,大禹在陳都東邊七十里處修建了一個巨大的祭壇。在日中之日,獻上百獸祭品,用草木扎成千種形態,祭獻上天,底下無數人族拜祭。只見大禹更是站在祭壇之上,大聲的誦讀祭文:
“今我人族大禹,率領洪荒人族,祭拜四方。祝告我人教教主老子圣人,圣母女媧娘娘,。今祭煉九鼎,祭之以萬民所信。鼎鎮人族,鎮壓九州四野。人族不滅,九鼎不淪;九鼎不破,人族不失。
凡九州之內,一干仙、神、人、鬼,與我人族功過,借以這造化九鼎為引,天地為鑒;以我人族氣運為壓,當行之賞攻罰過!凡虐我九州之人、神、仙、鬼,必遭天譴。九鼎為憑,氣運為壓,天地為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