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歡天喜地地迎著兩位羅漢尊者往回走,在十萬大山找了幾匹白馬,馱載二位尊者缽盂中飛出的佛經、佛像,往商朝國都亳而來。
歷盡三年時光,終于回返都城。伊尹報于成湯,成湯接見了兩位阿羅漢,下了旨意,允許二位尊者選取道場。作為宣揚佛法之地,更是敕建了一座寺廟,叫做“白馬寺。”紀念白馬馱經功勞。
二人查驗風水,看準了當時的“清涼止道教又稱為“紫府山”想要在道觀云集之處建造佛廟,卻被排擠,于是上奏成湯。
成湯亦是面臨巨大壓力。因為三皇治世之時是以“道”治國。五帝時代是以“德。安邦,玄門眾人遍布朝堂、鄉井之間,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作起來就顯露出巨大的威力。
成湯為了安撫重臣,又不能言而無信。整日愁眉苦臉,苦思解決之道,這日,網剛入夢,就見那只玄鳥再次出現,給成湯出謀利策,而且要成湯做一件事情,來償還人情。
第二日,早朝期間,有左相伊尹再次上奏,要成湯定奪清涼山歸屬,成湯下諭旨,言道:“自古我人族只聞玄門道德之事。不聞西方化外佛法,不如開場論經大會,辨別道法和佛法高低優劣。”
眾人聽聞,盡皆覺得合理,于是二位羅漢和一眾清涼山道士約定,約期焚經,以別真偽。
就一個問題展開辯論,輸的一方焚燒自己一部經典;提問雙方輪流換,不想結局讓人大吃一驚,清涼山道門典籍被焚燒一空,而迦什摩騰、塹法蘭帶來的佛經卻完好無損。
朝野之間傾向于玄門的眾人盡曰恍二言。不得不把清涼山分與佛門。而后因為典籍被毀,室恩賜,道門日漸頹微,整個清涼山被佛門據為己有,改名為“五臺山
但是玄門勢力的反撲自此從未停息,雙方為爭奪信仰。在朝野之間展開了殊死搏斗,卻被掩蓋在一片安寧的假象之下。
佛門雖說傳道困難重重。但是自此五臺山成為佛門道場之后。不斷有西方極樂世界的佛陀、菩薩降臨顯身,普濟眾生,佛門勢力在民間展迅,牢牢壓制道門。
西方二位圣人看著日益濃厚強盛的氣運和不斷增長的道行,欣喜不已,更是愈勤勉,不斷開壇講道,為一眾弟子釋疑解惑。
不久,商朝以一帝王形象的男子為護國神祗,其帝服之上繡有三足金烏。三教哪里不知道這就是帝俊形象。盡皆咬牙切齒,憤恨不已。
東海之處飛出無數流光。往南瞻部洲而來,正是奉通天教主法旨,來商朝專門與佛門作對。
同時八景宮和玉虛下諭旨,無數修道仙門盡皆收到,于是足足有十萬宗門離開原來根基之地,搬家到東勝神洲與南瞻部洲交界之處,在連綿山脈間建起座座道觀,不時傳出道德之聲。
一來阻擋佛門進入東勝神洲。二來吸引南瞻部州信眾,雙方爭奪信徒香火。
就這樣,佛道相斗,開始在商朝各個階層蔓延,以至于插手到皇室內斗之中。雙方在朝堂之間你爭我斗,國家社稷開始不穩。一度幾次遷都,緩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