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掃地僧緩緩將這四句佛偈念出,對著李不負問道:“你可知這是誰前朝哪位高僧而作?”
李不負道:“我隱約聽過這首偈子,但是誰寫的,可不知道了。”
掃地僧向他解釋道:“這是神秀大師所作,與之相關的另一首偈,你應當是聽過的了。”
李不負漸漸察覺到面前這老僧似乎對自己沒什么惡意,只是跟自己談佛論經,于是也稍稍放下心來,道:“前輩請講。”
掃地僧道:“另一首偈是慧能大師所寫,作:‘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李不負恍然道:“哦,是了,這首我的確聽過的,它很出名。”
掃地僧道:“這二偈,第一帖講的是漸修之功,第二帖講的卻是頓悟之妙。神秀、慧能亦都是兩位佛門高僧,他們原本都在弘忍大師座下學佛,后來分道揚鑣,各在南北。”
李不負聽了半天,也沒猜出掃地僧到底要講什么,于是便問道:“前輩所指,究竟何意?”
掃地僧笑著看了他一眼,道:“如今的年輕晚輩,總是如此了。聽佛事聽得并不太耐煩,而談論武學,便興致勃勃,要深究到底。”
李不負面上微露尬色,垂頭不語。
掃地僧正色道:“然而武學之中,本有佛理。尤其是少林武學,須得修習上乘佛法,才可修習上乘武學,否則武功越深,魔障越重,傷人傷己,大是不妙。”
他所說的幾句話中,隱約囊括著一樣武學至理在其中,引得李不負仔細思考,但思考片刻后,又似全無所得。
掃地僧接著道:“是以方才那兩首偈中,同樣包含著武學之道。”
他不再詢問李不負,緊接著便道:“武學之道,向來在于漸進,若急功近利,執著求成,反是欲速而不達,有走火入魔之憂。”
李不負點頭,這是天下武林人人都懂得的道理。
“然而參透菩提,打破明鏡,一朝頓悟,立地成佛。此法直指本性,又從何講起?難道世上真有人可在一朝一夕之間,由全無武功之人,境界突然便晉升陸地神仙么?”
李不負隨著他的言語,慢慢入了深思當中。
掃地僧卻忽不再談此點,轉而說道:“武者修行,本是為了強身健體,長命百歲。若修行有成,參透某門武學之妙,便可凝意。”
他說的是武者的“凝意之境”。
“而后內外功均至高處,圓融一體,便為武學宗師,由此可開宗立派,創下武學,與后人參悟。”
這是“宗師境界”。
掃地僧道:“宗師之上,內功可通任督二脈,喚作水火既濟。道佛兩家,于此有各自說辭,其實倒不必太過計較。”
“內功再往上行,便是入神坐照之境,內觀自身,玄妙無方。若是內功修為到了這種境界,那么學任何武學,也都是信手拈來,隨意可成了。”
掃地僧忽道:“可漸進之道,幾乎可算是到此而止,這等境界之武者,再修煉上數十年,也未必能有寸進。要想再往上一重,抵達‘神人’境界,那便是千難萬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