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兵進來,向王宵獵向禮道“宣撫,外面徐才求見。”
王宵獵聽了,站起身來道“讓他到旁邊的會客室,我在那里見他。對了,上茶來。”
親兵告辭出去,王宵獵伸了個懶腰,靠在椅子上看著屋頂出神。
徐才本是個落第進士,在襄陽時征辟為官。這幾年,幾乎每一個為他們系統辦的培訓班他都去學習,而且成績不錯。在本官任上,也算上兢兢業業。到洛陽后,也被調到洛陽上任。
徐才的這個系統,從古至今,也有其脈絡。不過大部分時間,脈絡模糊,存在感不高。
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后代因之。史家因此向上追溯,從周開始便說有三公。以秦為例,丞相代表最高行政權,太尉代表最高軍政權,御史大夫則代表最高監察權。也就是說,在古人看來,行政權、軍權和監察權是國家最重要的權力。
而徐才在的系統,是百姓監察百官的權力。不能說歷代沒有,有也非常不重要。
王宵獵對詩經的解釋,認為風就是百姓對百官的監察,因此設立這個系統就非常必要了。不過這個系統到底怎么運行,與行政、軍政和監察的關系,與百姓的關系,還在摸索當中。
從石州回來之后,王宵獵注重這個系統的建設,相關官員的地位一下子重要起來。
從椅子上起來,王宵獵理了理公服,信步走到了會客室。
見到王宵獵進來,徐才急忙從位子上起來,向王宵獵拱手行禮。
王宵獵坐下,讓徐才也坐。道“前幾日你的公文我看了,大約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具體情形,還是要你說一說。”
徐才道“前些日子,下官到新鄭采風,聽說此事。該縣去年遭大雪,知縣不辭勞苦,四處探訪災民。但是天災怎么會依人意呢在知縣視察災民的時候,恰巧有一家房屋被大雪壓塌,一家五口凍死。全員官員商議,此事壓住不向上報。后來有官員慰問災情,問起受災情形。該縣主簿向來是不說謊話的,把此事說了出來。因為此事,知縣應受的嘉獎沒有了。后來,該縣官員責怪主簿,他在縣里待不下去了。”
王宵獵翻著徐才的公文,聽著他說事情原委,眉頭不知不覺皺了起來。
過了很久,才道“我們一直說,工作中要實事求是,不文過飾非,不虛夸功勞,何其難也便如這件事,到底是誰錯了腦子如果不清楚,恐怕是說不好的。有的人就認為,是主簿錯了。事情大家都知道,但是知縣的功勞也都知道,自然該掩其小過,說其功勞。偶爾說一句假話,這種時候無關緊要。甚至有人認為,這才是成熟,是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必須要有的素質。”
說到這里,王宵獵搖了搖頭“不是這樣的我們要求實事求是,就要在制度上,在執行上,為實事求是的態度創造必要條件。主簿肯定是對的,其他人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如果這件事不是報到我這里,而是下面人處理,主簿就真的錯了。這說明什么說明我們的制度,執行制度的人,是有問題的”
徐才道“下官在新鄭,確實百姓都夸知縣功德,甚至為其立廟。立功而沒有受嘉獎,為其奮奮不平。因為主簿的話,才有這個結果,對主簿甚為敵視。”
說到這里,徐才嘆了口氣“宣撫經常講,事情對不對,要聽百姓怎么說。可主簿在上官問起時照實回答,他又借在哪里了下官也覺得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