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宵獵坐在最后面,面沉似水,冷冷看著前面的一眾吏人在那里你一句,我一句,小心翼翼地議論事情。很顯然,他們不敢放開了說,生怕被后面的王宵獵盯上。
遇到了葉縣亂收稅的事情,王宵獵左思右想,覺得此事不能再拖下去。趁著秋天,離冬天大亂還有幾個月,及早把此事解決。此事拖下去,對自己恐怕不利。
理清了地方治理結構,真正解決了百姓負擔,讓經濟發展起來,對自己意義重大。第一是民聲。做到了這一點,百姓對王宵獵的觀感自然不同。第二是實利。在減輕百姓負擔的情況下,盡量把人力物力集中起來,形成軍事能力。諸般好處,說之不盡。
不過,要想完成此事,絕不容易。
歷史書中,大多旁征博引,對古代胥吏制度進行批判。按照那些說法,好似很簡單地改一改,這種制度的弊端就可以改過來。這些古代胥吏,除了少部分,大多可以廢掉。
事情哪里那么容易?后人能看到的弊端,這個世界大部分都會有人看到。后人想到的辦法,這個世界同樣大部分都會有人想到。為什么改不了?后世經常用的結論,是統治階級需要,不顧人民的死活。真是這樣?中國漫長的政治傳統,特別是大一統的政治現實,讓統治者明白,人民是統治的根基。真地能夠實際減輕百姓負擔,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們怎么會不進行改革?
改革的阻力,粗略來說,一個是人,一個是錢。要想改革胥吏制度,讓他們不再殘害百姓,官府手里必須有錢,還要有充足的干部才行。缺一不可。
龐大的國土面積,大量的人口,必須要有人治理才行。沒有錢,官府養不起公吏,他們必然要向百姓要利益。沒有合格的干部,真正可以執行上級決策,只能依靠胥吏。不要說是在這個時代,就是后世還有城頭鎮五巨頭,還有中縣干部呢。
新中國建立,真正翻天覆地的,除了軍隊的席卷天下,還有大量的南下干部。沒有這些干部,軍隊打下天下了天下又如何?能夠治理得了嗎?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這句話很多人都理解為打下天下就該文官上位,武將退居幕后了。當然不是如此。**同樣打下天下,但卻只能依舊用官紳胥吏。同時**手拿槍炮,高高在上。
王宵獵從掌軍開始,便就在軍中推廣識字讀書,目的就是要培養干部。開始或許很難,只要有幾年時間,效果就可以顯現出來。不只是在軍中,在民政方面同樣如此。
此次把汝州治下各縣的公吏中的全部押司,十年以上的手分、貼司,五年以上的鄉書手、攔頭,全部召到葉縣,就是讓他們討論一件事。現在縣衙中的公吏差役,哪些是必須的,哪些是可以裁掉的,把官府養的人力降到最低。向百姓收取的各種名目錢財,一條一條全部列出來。哪些地方在收,一年可以收多少錢。這些錢全部集中到最多五條,最好三條中。除此之外,一律不許向百姓收錢。
簡單一句話,精兵簡政。這件事非常復雜,王宵獵一個人是做不來的。不向百姓收糧收錢,軍隊由誰來養?官府的官吏誰來養?錢糧必須收,但要盡量少收。
百姓手里有了錢,然后要盡量讓百姓把手中的錢花出去。讓錢流動起來,經濟才能發展。經濟真正繁榮了,官府才能收到更多的錢。這是后世學來的,這個時代還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