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宵獵道:“一時做不到,不代表一直做不到。知道百姓如此,就不要逆了他們的愿望。人人都要富貴有什么不對?人們日日辛勤勞作,不是想過上好日子?做官的,就要滿足他們的愿望。那些每日里辛勞不休的,就要讓他們有收獲。收獲不但是能養家糊口,還要保證有積蓄。一直下去,他們終有一日會成為有錢人。不務正業的,就要受到懲罰。一直下去,終會傾家蕩產。這不應該嗎?”
汪若海一時間愣在那里。是啊,應該這樣,可辦不到啊。話說的容易,做起來卻難。
這個時代人的思想里,對于生產力的發展還認識不清。人們認為的好的社會,是收獲穩定,官府薄徭輕賦,人們恬靜淡然。后世生產力一日千里,光怪陸離的社會,此時的人連想也不敢想。
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大飛躍,就是工業化的出現。自從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一切就都與以前不一樣了。生產力的進步,極大地解放了人自身,方方面面的學問都發展起來。人類的另一大進步,則是馬列思想的出現,蘇聯的出現。馬列主義和蘇聯引導了中國,使中國最終完成了解放。
工業化,是歐洲地區對人類的偉大貢獻。雖然伴隨著這貢獻,他們的罪惡也罄竹難書。人類不管怎么發展,歐洲人的罪惡不能被遺忘,他們的貢獻也不能被遺忘。
為什么工業化起源于歐洲?不是在亞洲,特別是曾經長期領先于世界的中國?這個問題,被稱作李約瑟之問。不但是英國人李約瑟問,很多中國人也在問。其實,問了有什么用?或者說,這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工業化就是起源于歐洲,事情就這么發生了,世上的事哪里有那么多為什么。許多人從制度上、思想上、文化上,方方面面,給這個問題找答案。這些答案有沒有道理?很多都有道理。但這些答案是不是工業化沒有從中國起源的答案?當然不是。
人類不斷向前發展,有時候是這里的人做出貢獻,有時候是那里的人做出貢獻,并不稀奇。最關鍵的不是這些貢獻為什么不是我們的人做出來的,而是為什么不學習。明知道落后卻不學習,發展中失去了這種學習的能力,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中國什么時候失去了學習的能力,是后人需要警醒的。
只要善于學習,比別人晚一步又如何?
王宵獵知道人類的生產力是向前發展的,一時的貧窮與落后,不代表永遠的貧窮與落后。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只是為了吃飯和睡覺。人類的發展,需要吃飯和睡覺之外的東西。
汪若海想了又想,搖搖頭道:“觀察,地方為官,只要百姓安樂,太平無事就是好的。如你所說的那樣,如何治理?說實話,想可以這樣想,辦不到的。”
“辦不到嗎?”王宵獵搖了搖頭。“我認為是可以辦到的。人要活著,吃飯、穿衣、睡覺。想吃飽飯、穿新衣、睡好覺,以前大多數人都要種地。隨著人種的地越來越多,紡衣服越來越容易,不種地的人也就多了起來。這些人不種地,就可以做其他的事情——”
汪若海連連搖手:“先秦時候,一夫五十畝,現在依然是一夫五十畝。以前婦人紡紗織布,一天有幾匹?現在依然是那幾匹。又有什么區別?”
王宵獵道:“不必說那么久遠,就說襄陽和鄧州。種稻一畝可收兩石以上,甚至到四石。種麥可以收一石以上,甚至到三石。種粟則只能收一石,難到二石。種麥的地如何種稻?有水而已。現在這里的水足夠,只要開渠。利用農閑的時候,讓百姓修陂塘,開水渠,同樣一夫就可以多收糧食。提刑,人活著所用的物事,不只是靠上天所賜,還要靠人的雙手干出來。官員妥善規劃,有效管理,同樣的土地就可以多產糧食。糧食多了,許多事情就不一樣了。”
汪若海所說的不錯,從先秦時候起就是一夫種五十畝田。可歷朝歷代,一畝的面積可不一樣,同樣的面積產量也不一樣。雖然發展得慢,從先秦到宋朝一千年的生產力還是大大發展了。
官員要干什么?與以前不一樣的,是要發展生產力。王宵獵廢掉了治下大量的法律、規例,就是要發展生產力。生產力發展起來,許多事情就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