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社會意識,后人的歷史記述,宋朝的文臣武將被分成兩派,主戰派和主和派。這種分法雖然清楚明白,但卻無法反應此時的戰略。主和派不一定是投降派,主戰派不一定是速勝派,每個人的觀點都有細微的不同,有不同的原因。
按照抗日戰爭的分法,以投降派、速勝派和持久戰來分,相對比較能看清朝廷局勢。
此時的趙構是猶豫不定的。速勝派的想法趙構不敢有,投降又心有不甘,思想來回搖擺。趙構的思想不定,朝廷的戰略就不清晰。一邊抵抗金軍,不邊不斷向金朝派使節。
此時朝廷重臣的想法,王宵獵也搞不清楚。但可以肯定,朝廷中既有投降派,也有速勝派,還有主張持久戰的。速勝派的代表就是韓世忠,他的影響最大。因為秦檜還沒有回朝,王宵獵也搞不清楚現在朝中投降派的代表人物。至于主張持久戰的人,其實還是很多,只是沒有明確提出來罷了。
其中最核心的還是趙構的想法。從歷史來看,趙構的思想雖然有搖擺,但根本是投降派。只是隨著前線的戰事,金軍的態度,做一些調整罷了。
這個時期的歷史,后人爭論最多的一個話題,就是秦檜和趙構的關系,誰為殺岳飛負責。從根本上講,趙構作為皇帝,歷史責任應該多一些。秦檜作為主政者,責任雖然比趙構小,但也是主要責任。因為趙構是投降派,所以對投降派的代表秦檜態度復雜。兩人是合作關系,秦檜主政時間很久。因為趙構非常清楚,換一個人上來朝政必然改變,他的皇位就不會太平。秦檜是一個權臣,很大程度上侵奪皇權,所以與趙構的關系并不十分融洽。
趙構和秦檜的關系,應該從這個時代的主要矛盾,對金朝的態度來看。向金朝投降的同時,又要穩定朝政,趙構離不開秦檜的支持。秦檜很清楚在向金朝投降的同時,讓朝政穩定,只有自己能夠做到,所以他有一定的獨立性。
至于有人從趙構是皇帝,能夠掌控天下,什么事都是自己了算。秦檜是宰相,要對皇帝盡忠。這樣的角度去分析,得出的結果就莫名其妙了。甚至把其他人扯進來,這里的人民不支持北伐,主戰的大臣是禍國殃民,宋朝不可能取勝,那就是群魔亂舞了。
這個時代抗金,最大的麻煩,就是趙構是投降派,對金朝有骨子里的畏懼。只要有機會,趙構一定投降。哪怕是占盡優勢,只要金朝開口允許趙構投降,趙構一定降。
想到這里,王宵獵無奈地嘆了口氣。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是歷史的主人,這話沒有錯。但具體到某一個歷史階段,決定歷史走向的,經常不是人民。經過一百年、兩百年時間,人民可以把歷史的走向扳回來,但那幾百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扳回來的歷史走向也與以前不同。
兩宋之交,這個歷史時期需不需要持久戰?肯定需要的。金軍破開封之后,宋朝的野戰軍幾乎已經消耗一空,無與金軍一戰之力。只能利用廣闊的空間,人民的支持,重新建立自己的軍隊。投降不對。此時宋軍想投降,金朝由于實力不夠,都不敢答應。速勝論也不對。金朝還有強大軍力,能夠從占領的土地上獲得資源。宋軍縱有一時勝利,但不能持久。
建炎四年,金軍渡江作戰之后,在回程途中遇到的磨難,讓他們不敢再輕易南下。從這一年起,宋朝和金朝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