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詞,就是天驕。傳統上,天驕是北方游牧民族統治者的自稱,大約類比于中原天子。但在王宵獵前世,杰出的人物最喜歡被稱為天驕。有的人是不明白,有的雖然明白,但覺得這個詞特別有氣勢。在影視作品中,在小說中,凡是杰出人物都要稱一聲天驕。
宋朝被蒙古滅國,后來明朝再起,口號之一就是日月重開大宋天。但終明王朝一朝,都沒有滅掉北方的蒙古。到了最后是兼任了蒙古可汗的滿族統者入主中原,滅亡了明朝。從這個意義上說,蒙古的可汗比明朝的皇帝堅持的時間更長久。
宋朝滅國,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也深刻地影響了漢族的文化和思想。至于到了后世,有人甚至認為宋朝不是大一統朝代,北宋是宋、遼、西夏三國鼎立,南宋是南北朝,就更加說明了漢族自己思想文化的迷失。宋朝弱當然是弱的,但對漢族來說,又哪來的三國?
這種文化思想的上影響,遠比人們認為的更加深刻。一直到新中國建立,立國七十多年,還在壓制著漢族的文化。思想上,說是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大量文人興起研究王陽明的熱潮。王陽明之前,研究的人就很少了。說是復興儒家,風靡的是《三字經》、《弟子規》之類,在蒙學教材中都不算優秀的一些作品。真正的儒家,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想的人都不多。
王陽明的盛行,與其思想在日本的風行不無關系。在中國近代,一些文人舉目四望,突然發現在中國影響并不特別大的陽明心學,在日本竟然受到特別推崇。甚至還有流傳甚廣的段子,說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有一腰牌,上面寫一句話叫“一生俯首拜陽明”,說起來可笑又可悲。甚至還有人痛心疾首,陽明心學在中國不受重視,卻在日本開花結果,完成了近代化改革。如果中國人重視陽明心學,又怎么會落在日本后面?更有梁啟超發驚人之語,說中國歷史有兩個半圣人,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半個曾國藩。偌大中國,數千年文明,就出來這樣兩個半圣人?這里面的孔子只怕還是因為歷史地位湊進去的。更有一位王陽明的浙江同鄉,貴為一黨總裁,一國領袖,對王陽明推崇備至。
中國輝煌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到了最后,文人竟然說都說不明白了。中國為什么沒有進入工業社會?這個問題叫李約瑟之問,是外國人問的。中國人能不能回答?事實是不能。雖然有許多人號稱自己找到了答案,實際上絕大部分答案連外國人問這個問題的深度都沒有。
實事求是地說,從宋朝之后,中國的文化是退步的。明朝縱然出現了許多思想大家,提出了許多理論思想,但對中國文化的現實影響實在不大。等到明朝滅亡,滿族入中原,對思想的壓制更嚴厲。而滿清之后的民國,一直戰亂頻仍。到了新中國,不管是馬列主義的中國化,還是傳統文化復興,實在是沒有得力的人,耀眼的成果。
面對古今文化的差異,王宵獵經常問自己。為什么天可汗、天驕這種明顯的誤解,在中國會大行其道?不是沒有人明白,也不能怪使用者和讀者知識少,而是一個社會的總體意識。這個總體意識并不在乎傳統的中國是什么樣子的,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用著讀著高興不高興。這樣想沒有錯,人民有使用自己喜聞樂見的語言的權力。問題在于,這種總體的社會意識,是如何形成的?
在滿清末期,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國門,中國文人終于見識到了外面的世界。近兩百年,外面的世界他們還沒有看夠,還未脫新奇感,還充滿著向往。而身后的祖國,文化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是怎么燦爛輝煌的,是怎么落后的,重新復興需要什么,他們沒有興趣,更加沒有想明白。
一說怎么防止中國在近代落后,就有人提出來,要廢除儒家獨尊,更有許多人說要廢除儒家。儒家不廢,中國必然落后。若要問為什么,就有許多制式答案出來。什么壓制思想,壓制工商,壓制資本主義,名目繁多。全然不顧這些說法對不對,是不是事實。
這是文人的幼稚病。明明自己不知道,明明自己說不出道理,卻喜歡東拉西扯,洋洋灑灑出來一大篇莫名其妙的東西。中國是在清朝被西方按在地上摩擦,清朝沒有錯,全是歷史祖宗的錯,這些說法是在搞笑嗎?文化的成長,實在是比國力更難的事情。
王宵獵的記憶,可靠的是告訴他怎么練一支強大的軍隊。涉及文化思想,就只能頭痛。
歷史事實告訴自己,這個時代,如果不能奮起,把金軍趕出去,恢復中原,文化就會沉淪。但自己并沒有足夠的知識,能夠清晰地理清文化思想的問題。前世的記憶,也不能告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