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陸葉父親這邊,應該是在高祖和曾祖那一輩,大概也就是清末民國時期,從南京蕪湖逃難來此,躲在了群山環繞海拔極高的一個山村里避禍。
到了他爺爺年輕的時候,趕上解放全國,才群山環繞的小山村,搬到了如今相對平緩的上云村。
他母親那邊也差不多,外祖父的父親是浙省寶劍聞名之地,在民國時期,逃荒落腳在了陽信鎮。
還有陸葉的親奶奶也是浙省人,歿了之后,祖父續弦娶的第二個奶奶是贛省那邊的。
基本上建國前,漢X縣都處于大量人口流入。建國后,戶籍限制,但對于周邊依舊有吸引力。
到了如今的九十年代,開始全方位落后周邊區域。新千年開始,整個縣城的人口幾乎沒有增長,大量的人口外流。
陸葉重生前幾年,漢X縣也不過是從國家級貧困縣轉為省級重點扶貧縣。
由于歷史原因,在大集體時代,彭嚴處劃分生產小隊的時候也比較簡單,一個彭處隊,一個嚴處隊。
82年包產到戶后,生產大隊改成村委會,但各個小隊依舊保留。
彭嚴處兩個小隊的人口基本也是雜糅居住在一起,分的田不是毗鄰,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依舊是屬于兩個生產小隊。
陸葉回來的路上,遇見的一些在油菜田里忙碌的村漢,彭處和嚴處兩個小隊的都有。
之所以要分開說,是因為如今包產到戶所種的田是以小隊為集體單位的,這是集體所有權。
小隊內總的田畝數和位置固定不變,各家各戶按照人口分田。所種的好地賴地,一般是年底由生產隊的小隊長組織各戶戶主進行抽簽。具體年限,陸葉記得是有一年輪換,也有幾年輪換,他一時倒是記不太清。
上云村在陽信鎮算是個大村,人口差不多兩千左右,總共有**個生產小隊,一個小隊大概在一兩百人。
陸葉后來學管理學,記得有說過一個“鄧巴數”的概念,大概就是150人以下的小團體,可以完全依靠人際關系還有自然形成的潛規則運行的井井有條。
那時候他才明白,很多司空見慣的東西,內在其實都有其邏輯和道理。
像軍中,就多以“連”級單位的士兵感情最緊密。
……
陸葉一路想著這些有的沒的,不知不覺間,拎著空的暖水壺也到了家里。
家里的大門一直開著,可父母都還沒有回家。
在這個時代的農村,周邊都是鄰里熟人,不敢說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可白天家中沒人,大門開著再正常不過。
陸葉將暖水壺重新放好,又一屁股坐在了家門口的門檻上,也不知道是在思考還是在發呆。
一個小孩子的身體,裝了三十多歲的靈魂,生活在九十年代的農村,他的生活只能是這么的樸實、無華且枯燥。
“這么冷,坐門檻上干嘛?”
不知過了多久,坐在門檻前百無聊賴的陸葉,忽然聽到了路邊一個親切溫婉的聲音傳來。
“媽,你回來了!”
陸葉一下從門檻上蹦起,神色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