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火倫說道:“沒有那么嚴格的分野,各類修士都是良莠不齊,佛修中也有部分華而不實、嘩眾取寵,招搖撞騙,甚至是佛門敗類的存在,魔修中也有忠肝義膽、俠義心腸、不事殺戮之士,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
他這一開口,就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了兩人的爭論上。
風火倫自從和貓妖在幾年前見面之后,兩個就開啟了無休止的辯論模式。
他們一個是廣聞博學,一個是在神魂等領域專精,開始是誰也不服誰,往往就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大打出手,后來發現在爭論中都各有受益,打架是不再打了,辯論的習慣卻沿襲了下來。
隨著兩人的關系越好越密切,辯起來反而越發的激烈,但方式轉換了,兩人經常交換角色,不為勝負,只為把問題愈辯愈明,不少研發成果就是在這種良性的爭論中得以取得的。
這會兒大家聽下來,兩人這次是在討論研究和佛法哪個更能接近真理。
打聽說要前往南方華言神域,這一人一妖研究癡貨突然就對佛教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頭鉆進至道學宮的藏書庫中,如癡如醉地啃起了佛門典籍。
一開始,在出發前的一段時間里,兩人集中爭論的是佛道儒三家的高下,結果當然是沒有定論,兩人最后達成的一致是:
儒釋道三家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學說,各有所長,各有各的境界。
例如儒家的“敬”、道家的“靜”和佛家的“凈”,修到極致都是同樣至高的境界。
像入世的儒家,敬既是對自己的態度,修養提升自己,也是推己及人,對做事、對社會的態度,看重有教無類,所謂“事思敬、執事敬”,敬則不茍偷,也才會有“孝、悌、親、仁”等品質,才能利己、利眾生。
道家之靜,靜能養生,靜能通神,靜能生慧,靜能安心,所謂“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又所謂“心兵不動”——人心中隨時有矛盾存在,有理性和感性的爭斗內戰,唯靜,方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是大胸襟、大覺悟,非絲非竹而自恬愉,非煙非茗而自芬芳。
道門修行挑人,注重自身和出世,強調眾生各有各道。
佛家普度眾生,認為人人皆有佛性。
佛家之凈,要求戒除情緒和**而擺脫煩惱。所謂大道理人人都懂得一些,小情緒卻時常難以自控,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無欲則剛。
且不說兩人說的是否對和準確,但都認為三家殊途同歸,難分高低。
出了山門之后,這兩個一路上爭論的是:科學的發展前路是否是佛學。
是的,自從華瀾庭在一次旁聽論辯時,根據他在那次奇特的穿越中看到和記得的部分內容說出了“科學”一詞后,風火倫和貓妖就都以科學家自居,認為科學這個詞很符合他們分科目研學的所作所為。
貓妖到來之后,先是學習道門知識,最近又研習佛家學問,自我洗腦洗的非常徹底,已經成為佛學擁躉,搶先發表觀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