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提升一個小境界,雖說有眾人都積累已久的因素,但這個難度可非同一般,這份人情大了去了。
陳履安和云軼奇在得知后也是大出意料之外,十分驚喜,親自找到了樹大師表示感謝,大師只說這是紫金缽盂帶來的福緣。
口頭道謝是遠遠不夠的,如此厚意只能日后再報了。
樹大師送了這樣一份大禮,陳履安和云軼奇作為師門長輩,也不能吝嗇了,正好大家需要穩固提升起來的修為,說好三天之后出發前往廣濟寺,于是在這段時間內分頭指點弟子們修煉。
陳履安重點關注了華瀾庭,他把華瀾庭和風清雋叫到一起單獨進行了指點。
云軼奇和風火倫作為華瀾庭的授業師父,想起他在和黃奕的對戰中面對的危險更是后怕不已,兩人商量后,決定由云軼奇出材料、風火倫出力氣,為華瀾庭打造一件防身利器。
三天的時間一晃兒就過去了,出發前一天的晚上,萬象門弟子按照佛道雙修的陳履安的吩咐集中在了一起,繼續聆聽樹大師講授佛教有關的知識。
藝不壓身,兼聽則明,向活佛請教的機會并不是很多。
樹大師今晚解答的是關于學佛的一些疑惑,他沒有講自己的體會,而是用了神域佛門中一位高僧大德宗翎法師開示眾生時的內容。
這位宗翎法師曾是一位將軍,同時佛學深湛,后來才遁入空門,年輕時曾有一句名言:
上馬殺敵!下馬學佛!
宗翎法師認為:學佛是一件很有邏輯的事情。
法師說人們禮佛的動機多種多樣,有人聽說信佛能治病,有人聽說佛很厲害,可以保佑自己升官發財,有的在寺院感受到了久違的平安喜樂,有的說看了一句心靈雞湯佛語很有感悟,還有的只是因為他想靜靜。
但是當人們的需求短期內沒有滿足,或是遇到其他心靈替代品,很多人就放棄了。
法師認為正確的動機,是建立在正確的邏輯和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基礎之上的。
如果比較世俗中貪官污吏的三觀和佛教的三觀,會發現二者都很理性,邏輯過程的本質都是要“離苦得樂”。
唯一的不同,是它們所基于的世界觀不同——佛教認為有輪回,而世俗之人認為沒有。
每個人都可能是“貪官污吏”,因為人的**無限。
一個痛恨貪官的普通人,如果有一天也坐上同樣的高位,面對同樣的誘惑,大概率事件是他也會成為貪官。
有意思的是,貪污腐化常被犯事者歸結于外在的制度,他們認為自己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向內求”,根源不在制度,在自身的世界觀。
表面看,有些人不信佛或沒有信仰是因為怕自由被限制,再往深處探究,是不相信有因果,覺得任性而為不會有“惡報”,持戒行善不會有“善報”。
法師在**時開玩笑說,每個人在被打昏失憶后都是智者,因為他們一醒來就會接連問出人生三大命題:我是誰?我在什么地方?我為什么會在這里?。
如果是大夫,三個問題的答案:你是胎兒;你在子宮里;因為避孕失敗。
而法師的答案是:你是凡夫;你在輪回;因為業力。
如果不相信輪回的存在并決心出離,抄經只是練字,打坐只是靜靜,吃素只是減肥。
如果輪回因果不存在,宗翎法師說自己絕對率先退出佛教,堅決選擇“做混蛋,愛生活”。
法師說佛教是宗教中最復雜的。經論浩如煙海不說,而且理論高深莫測。乍一接觸,有種鋪天蓋地、無處下手的感覺,佛經都讀不完,讀完了也搞不明白,搞明白了也不知道怎么實修,實修了也沒人能指導,不知道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