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目前算是公司整個電商布局當中最弱的一環了,目前單月銷售額不過才100來萬,總體利潤也就只有20萬稍稍出頭。
不過京東這塊兒入駐的品牌也很少,因為目前來說,京東的入駐的門檻比天貓超市是要高不少,想要入駐倒也不是說不可以,但就得走人情之類的事兒了。
京東大部分的采銷都是從線下的那些商場挖過去了,這些人對于行業情況當然的也很了解,但同時其中也有部分人員將線下的很多惡習也都帶進去了,目前公司這塊兒也就黃杰,楊學成他們倆人對這塊兒比較熟悉些。
再加上地點是在北京,過去一趟也沒那么方便,時間成本太高了,所以最后想想也就算了,就老老實實的運營品牌吧。
天貓超市這塊兒,其實現在更多還處于放養的階段,也真是因為如此,商家的權限非常的大,可以做很多很多事兒。
而京東呢,幾乎所有的事兒都得經過采銷的手,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采銷想要做好,那就能做好的結果的。
因為活動都在采銷手上,幾乎任何的操作也都是在采銷手上。
所以只有是和采銷打好關系了,品牌的銷量上去了,也才會容易很多。
而吳彬公司,各種情況決定,沒有從這方面去走動過,要不是因為天貓店賣的是越來越好,天貓超市也是蒸蒸日上,那邊怎么可能會主動的一而再而三的給到資源位。
不過倆個平臺之間流量的差距就非常的明顯的,在京東這塊兒就是完全單純的京東平臺流量,活動流量來帶動銷量產出。
而天貓這塊兒是各種活動,流量導入,來引動品牌的銷量增長。
至于多花費些心思,為什么不好好搞搞京東這塊兒?
因為銷量產出不高嗎?那倒不是,京東目前大盤是比天貓小很多,但同時品牌也少很多啊,流量相對而而言比較集中一些,所以出銷量,認真做的話,其實還是可以做起來的。
但有一點硬傷,或者說自營平臺共同的硬傷,不僅僅的是京東自營這塊兒,天貓超市也是一樣。他們的物流配送速度是快了很多,但同時商家費用這塊兒也高出了一大截。
主要集中在平臺扣點,單扣點這塊兒,如果相同的流量引入帶來產出,賣出一套刀具來,京東天貓超市接近少了近一百五的利潤。
比如說,那個套刀,月銷售同樣是倆玩的話,就相當于,一個月天貓店比京東多了三百萬的利潤。
吳彬又不是傻缺,錢都讓平臺給賺了,那吳彬怎么繼續擴展公司業務,如何的擴展公司的基礎設施。
所以在當下天貓店形勢大好的前提下,公司的工作重心肯定是會放在旗艦店的,而不是京東自營那塊兒的,即便那邊的流量更加的精準一些,想對應的客戶似乎重合度更高一些。
但彼此倆個平臺之間,就目前來說,總體流量差距,還是經濟效益來說,都差距太大。
也沒什么不好抉擇的。
如果公司不賺錢,少賺錢,就光賣貨,那吳彬家里的倉庫今年是不可能想著升級換代了。
倉庫自動化物流系統,吳彬這邊也算是各方打聽,很重視這塊兒,一周左右時間,也就找好了對應公司,之后倆邊洽淡,公司這塊兒對未來五年的倉促需求,以及增長趨勢做出大概的預估,這一點的話主要是運營這塊兒好好的弄一下了。
與此同時的,吳彬這塊就是得好好的選址倉庫了。
這個依舊是讓當初陪著吳彬找房的中介來幫忙聯系找一下,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兒,即便是付出一些中介費,當然,總比自己來找要好的多。